Quantcast
Channel: 幣圖誌Bituzi - 挑戰市場規則
Viewing all 1359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前進美股必備工具~CNBC網站選股與美國財報中英對照表

$
0
0
上星期與團隊成員Stark在敦化南路巷內的居酒屋小酌幾杯,
一向交友廣闊的Stark對我說:
「畢大,我有很多朋友都有收看我們專欄文章,
也知道台股內線確實很多,交易成本又高,
但是要他們轉作海外,一聽到美股,
就頓時有股茫然,實在不知該如何下手。」

我一邊啃著明太子雞翅,一邊說:
「是啊!光台灣與美國有一堆財務名詞都不盡相同,
大家眉頭都鎖起來了,
當然只能去跟銀行買高交易成本的共同基金,
又或者改去玩高槓桿的期貨選擇權等商品了。」

Stark接著說:
「那我們是不是可以再多做些什麼呢?
讓我們的讀者對於美國股市的選股,
不再這麼感到茫然與不知所措?」

我擦了一下油油的雙手,一邊思考著...
「那不然我們試著把美國的專業財金媒體CNBC介紹給大家,
而且圖文解釋,連中英翻譯都弄好
這樣有心想學習的讀者就不會茫然了。」

Stark微笑著說:
「看樣子我們這星期要比較辛苦一點了,
就試試看吧!」

就先從生活週遭的公司開始

其實操作美股一開始可以先從著名的國際公司開始研究,
例如麥當勞(MCD)、可口可樂(KO)、星巴克(SBUX)、耐吉(NKE),
這一類公司因為與讀者生活很密切相關,
除此之外,也能使用一些免費的選股網站。
這些選股網站,可以讓我們設定心中股票的理想條件,
再篩選出符合條件的股票。

專業財金媒體CNBC,
就架設了功能非常完備的選股功能。
而為了服務英文閱讀較不熟練的朋友,
Stark特別翻譯了選股網站中的諸多選項,
希望能讓更多朋友把這些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

在進入選項的翻譯介紹之前,
我們先來看看要怎麼進入這個功能。
首先,CNBC的網址在這裡:
http://www.cnbc.com

首頁的畫面如下圖,接下來,請先點選INVESTING
再點選選股功能-「Stock Screener」

進來之後,
左上角的CREATE CUSTOM SCREEN(自訂選股條件)
可以設定自己想要的選股條件,
或者我們也可以使用下面五個CNBC幫我們設定好的條件來選股。

像下圖,點選進去就能看到預設好的選股條件:


這四個設定好的選股條件分別代表以下這五類的股票:
Solid Stocks, Solid Companies:
指的是穩健、較不受大盤影響的股票;

S & P 500 Dogs:
指的是S&P500成份股當中、配息率高於3%的股票

High Quality High Dividends:
指的是高配息率、高成長率的股票;

Small Cap Value:
指的是規模不大,但很有潛力的股票;

Large Cap Growth:
指的則是規模較大、卻仍然繼續成長的股票

如果覺得以上這五類選項還不夠,
那就是「自訂選股條件」發威的時候到了!
點進去之後,就可以看到下圖這個畫面。

CNBC幫所有的選股條件都做好了分類,
我們點開「Select Category」就可以看到:


先點開「Company Overview」(公司概觀),
就可以看到裡面包含了這些條件。
假設Stark 不想投資小公司,
那麼,我就可以利用「市值」的篩選功能,
來挑出規模在一定水準之上的股票。
我們只要先勾選Market Cap (市值),
再輸入我想要的範圍,
最後,再按下「查詢比對結果」(view screen matches),
就可以看到合乎條件的標的了。
非常的單純。

好了,其他選項這邊就不一頁頁截圖了,
留給大家自己去摸索。
摸索的過程中,
各位也可以參考以下的「選股名詞中文翻譯」,
這樣一來,就不用再費心查字典啦~!
希望能讓大家在操作上更方便、更節省時間。

美國財務名詞中文對照表

選股名詞中文翻譯系列
分類名詞翻譯名詞說明
Company Overview(公司概觀)Company Name(公司名稱)
Shares Outstanding(發行股數)
S&P Member(是否為S&P500成分股)
State / Province(公司所在地)
ADR(是否為非美國公司)
Sector(所屬產業)包括金融業、科技業、醫療保健業等產業類別
Market Cap(市值)市值 = 股價x 發行股數
Exchange(掛牌交易所)
DJ Member(是否為道瓊成分股)
# Employees(員工數)
Beta(Beta數值)衡量一種證券相對總體市場波動性的一種系統性風險評估工具
Industry(主要營業項目)此項目比Sector更細分。像銀行業、投資服務業都屬於金融業; 健保公司、藥品零售都屬醫療保健業
Performance(股價表現)1 Month Price % Change(一個月的股價變化百分比)
3 Month Price % Change(三個月的股價變化百分比)
1 Year Price % Change(一年的股價變化百分比)
Latest 3 Fiscal Yr Annualized TR(最近三個會計年度的年化總報酬)
Latest 5 Fiscal Yr Annualized TR(最近五個會計年度的年化總報酬)
Growth Trends(成長趨勢)Reported EPS(每股盈餘)EPS=盈餘/加權平均股數,比率越高表示公司獲利能力越高
Current Rev % Change: QoQ(本季與上一季的營收變化百分比)
5 YR Revenue Growth(五年營收成長)
EPS - 1 YR Growth(TTM)(過去十二個月的每股盈餘成長)
Current Rev % Change:YoY(與去年同期相比的營收變化百分比)
Valuation (股價評價)BV/Share(每股帳面價值)等於普通股權益總和除以流通在外的總股數
P/E - 5 yr low(五年來最低本益比)
Price to book(股價淨值比)
Price to Cash Flow(股價現金流量比)股價除以每股現金流量
P/E - 5 yr high(五年來最高本益比)
P/E - 5 yr avg(五年來平均本益比)
Price to sales(股價營收比)股價除以每股營收
Management Efficiency(經營效率)ROE(TTM)(過去十二個月的股東權益報酬率)ROE=稅後純益/股東權益
顧名思義,就是公司拿股東的錢去投資的報酬率
ROIC(資本回報率)評估一個公司或其事業部門歷史績效的指標
ROA(資產報酬率)衡量每單位資產創造多少淨利潤的指標
Analyst Estimate(分析師評估)Historic 5 yr Earning Growth % (過去五年來的盈餘成長百分比)
# Analysts - Current FY(過去一個會計年度來推薦的分析師人數)
Previous Qtr EPS surprise %(上一季的每股盈餘超出預期的百分比)
Avg EPS Surprise last 4 qtrs (%)(過去四季平均每股盈餘超出預期的百分比)
# FY Est. Rev. up, last 30 days(過去三十天內,預估年度收益會上升的分析師人數)
# FY Est. Rev. down, last 7 days(過去七天內,預估年度收益會下降的分析師人數)
# FY Est. Rev. down, last 90 days(過去九十天內,預估年度收益會下降的分析師人數)
Next FY P/E(下個會計年度的預估P/E值)
Est EPS Growth % - Next FY(下個會計年度的每股盈餘成長百分比)
Est. EPS next Q(下一季的預估每股盈餘)
# Analysts - Current Qtr(本季有幾位分析師推薦)
Consensus Rec.(一致建議)
Previous FY EPS Surprise %(上一個會計年度每股盈餘優於預期的百分比)
# FY Est. Rev. up, last 7 days(過去七天內,預估年度收益上升的分析師人數)
# FY Est. Rev. up, last 90 days(過去九十天內,預估年度收益將上昇的分析師人數)
# FY Est. Rev. down, last 30 days(過去三十天內,預估年度收益將下降的分析師人數)
Current FY P/E(此會計年度的P/E值)
Est EPS Growth % - Current FY(此會計年度的預估每股盈餘成長百分比)
Est EPS Growth % - Current Qtr YoY(本季與去年同期相較-預估每股盈餘成長百分比)
Financial Strength(財務穩健度)Current Ratio(流動比率)反映企業短期償債能力的指標
Debt to Equity(long term)(債務股權比率)公司的長期債務除以股東權益
Interest Coverage (利息覆蓋率)衡量公司產生的稅前利潤能否支付當期利息的指標
Inventory Turnover(存貨週轉率)衡量一家企業存貨週轉速度
Quick Ratio(速動比率)速動比率小於1的公司,指目前無法償還流動負債
Long Term Debt to Total Capital(長期負債/總資本)
Accounts Receivables Days(Days Sales Outstanding)(應收帳款週轉天數)指企業從取得應收帳款的權利到收回款項、轉換為現金所需要的時間
Total Asset Turnover(總資產週轉率)周轉率越高,資產運用效率越高
Current Financial(目前財務狀況)PE(TTM)(過去十二個月的P/E值)
Total Assets(總資產)
Total Liabilities(總負債)
Income from Cont. Ops(持續營運業務的淨利)
EPS Cont, Ops(持續營運業務的每股盈餘)
Working Capital(淨營運資本)淨營運資本=流動資產-流動負債
Interest Expense(利息支出)
Net Profit Margin(淨利率)淨利率=(淨利/銷售收入)x100%
Pretax margin(稅前淨利率)
Current Assets(流動資產)
Current Liabilities(流動負債)
Revenue(收益)
Net Income TTM(過去十二個月的淨利)
Earnings/Share TTM(過去十二個月的每股盈餘)
Free Cash Flow/Share(每股自由現金流)公司在不影響營運下可自由使用的現金餘額
Tax Rate % TTM(過去十二個月來的稅率)
Gross Profit Margin(毛利率)毛利率越高則說明企業的盈利能力越強,控制成本的能力越強
Dividends(股息)Dividend Yield(股息收益率)股息收益率=每股股息/每股股價
Dividend/Share TTM(過去十二個月的每股股息)
Payout Ratio(股息支付率)股息支付率=每股股息/每股盈餘
Dividend Yield - Last 5 Yrs(Avg)(過去五年來的平均股息收益率)
Dividend Growth % 5 YR(五年來的股息成長百分比)
Payout Ratio 5 YR Avg(五年來的平均股息支付率)

這篇CNBC選股介紹,
當中許多美國的會計名詞對照表,
都是我們花了蠻多時間整理表格完成,
希望這篇文章,你們會喜歡,
未來對於選股會更有心得!
除了這篇之外,
過去還有這三篇都是你不能錯過的:
買下地球系列--美股ETF國際代碼整理(前進海外必備)
快速入門美股工具,克服四項跨不出台股的錯誤心態
進入美股市場新手最需要知道的五件事

如果喜歡文章,請給我們一些鼓勵讓我們更有力!
點個讚,分享給更多朋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善用選股網站,可以節省挑選標的的時間,更能快速找到理想標的。快收藏起來吧!

或許您對更多美股文章有興趣
美國之後換日本現在輪歐洲了--市場到底缺多少錢?
全球化讓年輕人跑光了,資金也是
22歲賺到歐元市場的暴利,是奇蹟?抑或是危機?
在你認識財富之前,可以先試著學會認識自己
美元的走強,未來買什麼才是聰明投資?

交易筆記:F-君耀(6422)

$
0
0


當圖意進入隨時有機會重啟上漲的狀態時,應將該股列入準備名單,進入盯點位的關鍵期,接下來的內容將以F-君耀為例,探討回至傷力,買氣湧入推升價位,扭轉竭盡陰的暗示,此為常見的選股模式。

圖意

F-君耀(6422)的周日線圖@2016.04.01


上圖為F-君耀(6422)的周日線圖,上面是日線,下面是周線。

從F-君耀的周線圖可以看到,註記AB的廣義周漲段為圖面最具代表性的一段,此漲挑戰至2015年五月的周線大陰,受阻於過往高檔的套牢而結束,轉折反轉回檔接近五周的時間,行勢漲強回弱,圖面多空易位,架構轉為漲主導的圖意,可惜此回的結構在周線層級是上大下小,仍需時間消化浮額。

從F-君耀的日線圖可以看到,註記C的日陰啟動此回,雖然回檔過程有買氣防守而使回勢不順,回力由大而小再放大,跌出註記D的日陰,可惜D的陰體仍小於C的陰體,並未行傷,2016.03.21扭轉D仍未能止跌,行於續回,跌出註記E的日陰,續回行傷,買氣湧入推升價位,扭轉日陰E,有止跌意。

綜合周日線的圖意資訊,由於架構上具備AB段可供推演測幅,倘若日線止跌意成立,後勢有機會走入生命價值真正漲勢,具備相當值得期待的潛質,圖面最大隱憂是註記C的日陰,但此陰仍小於先前周線成段漲的行進陽,僅是短暫威脅,經過時間重組即有能力挑戰,經過權衡,適合放在準備清單,觀察後勢發展。

財報

基本財務資訊


從F-君耀的基本財務資訊可以看到,最近四季EPS為6.37元,本益比約10倍,去年第四季與前年同期相比,營業利益、毛利率皆提升,重返成長軌道。

營收資訊


從F-君耀的營收資訊可以看到,自2015年十一月開始,重返雙位數成長,展望2016年的成長動能,可以參考下節新聞的內容。

新聞

標題:今年業績看增,F-君耀創9個月新高價
時間:2016.03.04 13:06BR>
F-君耀為過電壓及過電流電子保護元件,以及提供客戶全方位電路解決方案廠,保護元件產品包括瞬態抑制二極體(TVS)約占營收41%、壓敏電阻(MOV)約占營收24%、陶瓷氣體及玻璃氣體放電管(GDT/SPG)約占營收13%、靜電保護器(ESD)約占12%到13%、半導體放電管(TSS)約占營收3%和自恢復保險絲,種類多元且功能性歧異,公司長期深耕大陸市場,客戶涵蓋大陸各大廠,是很標準的中國概念股;隨著中國4G基地台持續布建,提高電信設備廠對保護元件的需求,且中國對於鄉村城市化、平安城市建設等政策持續推動落實,推升道路攝像監控、居家安全監控等安防設備客戶的業績增長,讓F-君耀去年第4季業績表現亮眼,創下單季歷史新高。

結論

目前整體盤面的風險越來越高,倘若後勢賣壓湧現,想要逆天時突圍並不容易,此時較為合理的期待是看到藉天時洗盤,醞釀下階段的行情,選股、操作往往有時間差,具備潛質的股票值得放在觀察股,持續關注後勢發展。



註:專欄內容應視為筆者紀錄觀察該股的理由,不應視為買賣建議。


大家都在談勝率,但這卻是個假議題!!

$
0
0

機率不知是國小數學還是國中數學? 但我一直認為很多人沒有完全想通,還不用說從嚴格的數學定義來看,從交易就可得知。

當我告訴你勝率50%,這意味著,未來10次,"很有可能"是5次贏5次輸。但一定如此嗎? 當然不是! 而這正是許多人在市場上重傷的原因(沒有之一)。

太依賴機率的結果讓你"賭太大",而事實上機率卻是個假議題。

繼續拿勝率50%舉例,何謂50%? 用"白話文"嚴格的說:當你玩n次,隨著n越來越大,贏的比例會越接近50%,但還是"不一定"會剛剛好50%。而n要多大呢? 最好是無限大!! 


這問題就來了, 一場遊戲你可能玩無限多次嗎? 當然不可能,人生是有限的,不可能玩到天長地久海枯石爛。因此,當你用所研發策略的勝率去制定 "最佳比例"時,很容易出問題。幸運的話,你可能會一時的大賺,但通常再玩下去會損失慘重。

以勝率50%,賠率為2的賭局為例,其最佳下注比例 "理論上"為25%,也就是很多人在討論的 "凱利公式"。可是,凱利考慮的是玩無限多次的賭局,而實際上是下面這樣....

首先玩10次就好,下圖是分別用不同下注比例下注,所得到的獲利長條圖比較。可以觀察到在這10次的輸贏裡,竟然是下注50%獲利最多,1塊錢翻了將近8倍。而在這10次賭局裡,實際上是贏了6次,輸了4次,並不是勝率告訴我們的50%。注意到凱利建議的下注比例25%大約只能賺3倍左右。
我們繼續玩下去,當玩40次,實際上贏了21次,輸19次,最佳下注比例為31%,資產翻了將近31倍。而凱利建議的25%大約只能翻25倍。
當玩100次賭局,實際上贏了47次,輸了53次,最佳下注比例為21%。可以觀察到,因為贏的比例(47/100)小於50%,因此最佳下注比例(21%)也小於凱利比例(25%)。

當玩500次賭局,實際上贏了246次,輸了254次,勝率已經相當接近50%,但仍然不是。也因此最佳下注比例為24%,仍不是凱利建議的25%。

當玩到1000次賭局,實際上贏了505次,輸了495次,最佳下注比例為26%,略大於凱利比例25%。試想看看,一個策略你可能交易1000次嗎? 機會不大,如果你是當沖策略,你要交易4~5年。但即使你真交易了1000次,你仍會因為偏差問題而無法下注最佳比例。
當玩到5000次賭局,實際上贏了2485次,輸了2515次。這時即使輸贏比例仍有偏差,但最佳下注比例已經等同於凱利比例25%。換句話說,如果真能玩到那麼多次,那確實就可忽略偏差的問題,使用凱利比例下注。

當然使用勝率決定你的最佳下注比例,你可能會很幸運的大賺,但你也有很大的機會大賠。沒人能解決偏差的問題,實務上的輸贏比例只有老天爺知道。但大家都以為自己是先知,以為有了機率就可忽略掉無法天長地久的偏差。事實上,在交易的世界我舉三種等級的先知:

最高層級的先知:知道勝率50%不稀奇,還知道未來輸贏的順序,例如連輸5次再連贏5次,也就是100%命中。所以最高層級的先知可以把把全壓(ShowHand)。換句話說,這就是傳說中的"神",遇到要膜拜一下!

第二層級的先知:知道未來10次"一定會贏5次,輸5次",但不知道輸贏發生的順序。所以第二層級的先知只能夠壓"最佳比例"(optimal f)做個緩衝,反正會輸會贏的次數早有定數,比例正確,時間到了資金自然成長。

第三層級的先知: 知道未來10次發生的機率"確實是50%",但還是只能下"適當比例",因為就算勝率50%也不保證5次輸5次贏,一旦遇到偏差,錯誤的下注比例很有可能讓你受傷慘重。

而我們"一般凡人",只能努力當第三個層級的先知,為什麼?

我們根據各種統計計巧、資料科學方法,推估一個 "自以為正確"的勝率,而這勝率可能是根據過去回測資料來的,不代表未來,更不代表"玩無限多次"的結果。但我們沒其他方法,也只能把 "過去推估的勝率"當作 "未來的勝率"。運氣好推估對了,我們就是第三個層級的先知,用凱利比例下注。

然而人生是有限的,沒有天長地久; 交易次數當然也是有限的,只有曾經擁有。因此用"機率講交易"實在是個"假議題",但也只有這個方法能讓你好好作研究。所以...

交易之所以難,難在預估勝率。好不容易預估出來了,就算你預估準確,你也沒法驗證,因為人生是有限的。而你若預估錯誤,賭太大,市場卻一定給你難看!

但別灰心,交易之所以簡單,也是簡單在四個字:『賭小一點』。
什麼叫賭小一點?下一篇來解釋,為何專家都告訴你把風險比例控制在1%~2%!!

2016第一季的多頭逆轉勝!第二季請準備換投手~回顧Q1,展望Q2該買還是賣?

$
0
0
春天已經悄悄靠近了,
2016年這個年也過了四分之一,
第一季的美股在驚濤駭浪中,
最終維持歷史的軌跡,還是保持了正報酬。

第一季美國股市表現結果出爐,
道瓊指數從17425點上漲到17685點,漲幅1.5%
SPY從203.87上漲到205.52,漲幅0.8%
符合歷史資料,每年的第四季與第一季都是長多的季節,
有拉回作出分批承接的買進動作是最恰當的。

驚人的1月千點大殺盤

在第一季開始的時候,
1月份道瓊下跌了959點,幅度有些驚人,
尤其是第一週與第二週的連續殺盤,
從17425點下跌到16346點,
第二週再跌到15988點,共1437點,
兩個星期共計跌幅8.24%

上圖為道瓊工業指數週線圖

這也讓許多人對美國經濟產生疑慮,
不過2月初公布的經濟數據,力撐了多頭的走勢,
因為美國1月新增非農就業雖然不及預期,
但失業率創下八年新低。
讓之後的大盤進入了盤整休眠的階段。

上圖為道瓊工業指數日線圖

月初的操作方式就是按照歷史軌跡去作加碼買進,
所以買進部位的成本偏高。
不過去年的第四季原始單很早就抱到現在,
所以整體平均成本在殺盤的1月還是有辦法穩住。

而2月持平的表現中,
其實有一些強勢股已經蠢蠢欲動,
像是能源股XOM與之前文章介紹過的PSX。
另外像NextEra Energy(股票代號:NEE)與杜克能源(股票代號:DUK)
表現都是超強勢!
強大護城河+健康現金流的能源強者--SLB與PSX

藍線:大盤S&P500
紅線:NextEra Energy(股票代號:NEE)
綠線:杜克能源(股票代號:DUK)
桃紅線:Phillips 66(股票代號:PSX)
紫線:艾克森美孚(股票代號:XOM)

過去19年來,第一季的表現有15年是上漲的、4年是下跌的
而今年的首季最終在能源股的強拉下,
依舊是上漲作收。

展望第二季的操作與布局重點

回顧過去之後,
讓我們來展望身處於第二季的現在吧!

通常我們專業投資人,
會有所謂「核心資產」與「衛星資產」
核心資產通常布局以「美國為主」,
不知道要買什麼股票嗎?
我們會買進SPY或者VTI。
這兩者都能充分的代表美國


而另外的我們會將資金分散在各個區塊,
a.區域劃分
例如:歐洲、日本、中國、新興市場國家

b.產業劃分
例如:生技業、銀行業或者能源業

c.單純看好的個股
例如:看好星巴克或迪士尼

d.投機高本益比股
例如:5塊錢以下的高本益比股票

上述的abcd請讀者記得,
由上而下資金分配,而不是頭輕腳重。
最下層的c跟d甚至可以不分配也沒關係。

回到正題,
第二季我會將手中持股作減碼的動作
會在三個月內以分批賣出的方式出脫50%。

另外產業型的能源與金融類股,
作轉換持股的動作,汰弱留強。
銀行金融股只留一檔。其它都不會留

至於能源股的部分會繼續留著,
未來有重大轉折才會出。
美國油田服務公司Baker Hughes公佈數據顯示,
4月8日當週,美國石油鑽井減少8台至354台,
創2009年11月以來新低

美國石油鑽井平台在過去16週內有15週下降。

去年同期,美國石油鑽井平台為760台,
一年之內減少了一半以上。


很多朋友都誤解了油價對於這些能源公司的獲利影響,
事實上油價除非快速的下跌,
並且持續跌落到25美元以下,
否則這些能源大廠的獲利只會短時間下滑,
拉長為一年來看財報並不一定會虧損!

原油相關公司的種類繁多,
有的是賣鑽油設備,這也算是能源類公司,
有的是賣油品加工類產品,這也算是能源類,
有的則是賣化學品,這也算是半個能源公司。
所以投資體質好的能源類公司,
在原油一止跌的情況下,
甚至上週五還演出單日大漲6.4%的戲碼。
目前北海布蘭特原油已經41.85美元一桶。

由於第三季有總統大選的變數,
按照以往的歷史規律,
我們現金水位必須拉高。

在大選前的震盪會越來越大,
所以第二季就會減低持股,
等到第三季就是去休息,
規劃些旅遊、爬山的時候到了。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的話,
請給畢德歐夫一個讚,讓我們更有動力!
分享有用資訊,分享給更多朋友!
如果操作的年份夠長,就會知道市場的漲跌是很正常的,用季度的方式去進行操作,十分適合上班族。

或許您對更多美股文章有興趣
美國之後換日本現在輪歐洲了--市場到底缺多少錢?
全球化讓年輕人跑光了,資金也是
22歲賺到歐元市場的暴利,是奇蹟?抑或是危機?
買下地球系列--美股ETF國際代碼整理(前進海外必備)
快速入門美股工具,克服四項跨不出台股的錯誤心態
進入美股市場新手最需要知道的五件事

最簡單的資金管理秘笈:為何你該 "賭小一點"!?

$
0
0

我看了許多資金管理書籍,研究各種策略、理論模擬、資料回測,最後進行風險比例配置。花了那麼多心力做研究,其實到頭來就只有簡單的四個字

『賭 小 一 點 !』

沒錯,就是賭小一點! 什麼叫賭小一點? 如果你懶得花時間瞭解資金管理的數學,懶得去計算策略的最佳風險比例,你至少可以做到一件事,那就是控制每次交易的虧損占總資金的1~2%。

別小看這1~2%,這正是許多"高手們"所建議的風險比例。只是大部分"專家"都沒告訴你為什麼? 稍微厲害的老師會說:『因為控制1%的風險,最多可以連輸100次;控制2%的風險,最多可以連輸50次。因此,設定1~2%的風險比例是相當安全的!』

上面的解釋並不能說服我。因為一個策略連輸20次我就不想用了(或著反著用),應該輪不到連輸個50次或100次;另外當你100萬用1%的資金輸到剩下10萬時,你還是下1萬嗎? 那可是占剩餘資金的10%呀。

後來作了點研究,發展一些策略實際回測後,我才恍然大悟為什麼是這個數字? 我的解釋如下:

我們花很多時間在研發策略、回測歷史績效,圖的是什麼? 還不就是期待這些策略在未來的表現能夠跟過去一樣,擁有同樣的勝率、賠率、獲利因子!


但誰能保證這件事? 沒有人!  除非你是神!

正如上篇(機率是假議題)所述,我定義了三個層次的先知:我們"凡人"只能追求第三個層次的先知。

也就是假設你是個計量回測高手,研發出很好的策略,並根據過去表現計算出最佳風險比例,然後實際下去交易。第三層級的先知準確預估了勝率並使用了正確的風險比例,因而將策略發揮到極致,資金也作最有效率的增長。能做到這點已經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但是別忘了這是在你是 "第三層級先知"的前提下。

幸運的是,想要做到"類似"第三層級先知,其實也沒那麼困難。你會發現,大部份的策略,其最佳風險比例很少超過10%。其實也對,除非你勝率很高,賠率也很高,不然一次要你輸超過10%的總資金,你是何等的心痛?

進而...別說10%,我自己研發的策略,最佳風險比例能超過5%就不錯了。如果真拿去交易,5%還是在 "過去 = 未來"前提下的最佳化。如果過去跟未來有偏差呢? (事實上大部分都有!),5%可能就讓你暴露在過大的風險中,這點我們在上一篇的文章已經模擬實證過。

下圖是我實際在用的交易策略,這五年回測績效還不差,但勝率只有39%,如左圖所示。此策略在不同風險比例的獲例如右圖,可以發現用3.8%達到最大獲利。

但我真的會用3.8%風險比例去執行這策略嗎? 不會。因為3.8% 是在過去獲利最大的條件下所計算出來的,不代表未來也會獲利最大 (除非你是第三層級的先知)。另一點是我們追求的最佳風險比例,除了基於獲利最大考量外,也要考慮策略的"穩定度"。一個策略可能因為放大了風險比例而變的更不穩定,或遭遇更大的風險,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所以...乾脆也不要花那麼大心力去研究什麼最佳風險比例了。我們就統一用1~2%就好。反正低估,也低估不了多少,因為上界大不了就是5%;而高估了風險比例,使用2%是能高估到哪裡去?

這就是為何高手都建議你,每次交易的虧損最好都在1% ~ 2%的原因~~

當然,第三層級的先知,可能會用更大的風險比例。因為,那已經是半神級的level啦! 我還不是,只好做好自己的本份!

交易筆記:群聯(8299)

$
0
0


面對下跌要保持客觀、淡定,有些圖意架構穩健,公司有成長願景的股票,可藉天時清洗浮額,當籌碼越是沉澱,後勢行情就越強勁;反觀圖意架構鬆散,公司前景乏善可陳的股票,跌下來也不見得有大人願意進場收貨,避之唯恐不及。

圖意

群聯(8299)的周日線圖@2016.04.12


上圖為群聯(8299)的周日線圖,上面是日線,下面是周線。

從群聯的日線圖可以看到,註記L的壓力線以下已經組織出底部型態,目前正在作壓力測試,即使今日(2016.04.12)整體盤面表現不佳,受到天時干擾,收盤結果相對高檔同位轉折仍轉弱,此現象對漲邊而言是好事。

倘若這股力量能順利發動,滿足基本力量幅度即能突破2015年五月的轉折高,此高不但是近年的高,從月線觀生之起始,更能看到整體架構的潛質。

群聯(8299)的月線圖@2016.04.12


從群聯的月線圖可以看到,B位即是前述2015年五月的轉折高,當時時空在此扭轉A,賣壓湧現而行轉折並不意外,倘若能順利突破B,再往上看是相當大的無壓幅度,往下看則是長期力量組織,如此架構,自然值得持續關注後勢發展。

財報

基本財務資訊


從群聯的基本財務資訊可以看到,最近四季EPS為20.44元,本益比約13.3倍,本業已經連續多季較前年同期成長,去年第四季更是淡季不淡。

營收資訊


從群聯的營收資訊可以看到,第一季營收較去年同期成長,在其他條件不變下,第一季的盈餘自然值得期待。

新聞

《電腦設備》SSD出貨激增,群聯衝今年新高價
時間:2016.04.06 13:32
群聯對今年NAND Flash市場維持成長看法,3月NAND Flash需求回溫,加上MLC產能限縮,報價止跌回穩,受惠於記憶體大廠積極推動3D NAND量產,將帶動容量需求提升,預料今年群聯整體出貨量仍可展現爆發性的成長空間。

SSD用TLC晶片供給吃緊,有廠商傳出停止供貨,價揚趨勢下群聯可望受益
時間:2016.04.06 09:15
固態硬碟(SSD)與傳統硬碟(HDD)價格持續拉近,讓第一季全球SSD出貨量再創歷史新高,且相關模組廠均預估,今年SSD銷量會逐季攀新高,此舉帶動NAND晶片熱賣,尤其以供應SSD為主的高容量TLC供貨最為緊張,上周已經開始供貨吃緊、報價走揚,甚至有本土一線大廠傳出停止供貨的消息,而因供給告急的情況日益顯著,業界預期,此舉NAND報價走揚,相關業者受惠程度可期。

結論

近來固態硬碟的相關產業訊息,讓筆者想起十多年前,液晶螢幕開始普及的空前盛況,搭配圖意展現、業績數據的支持,值得放在觀察股,持續關注後勢發展。



註:專欄內容應視為筆者紀錄觀察該股的理由,不應視為買賣建議。


菸癮戒不掉?那是否讓香菸產業巨頭菲利普莫里斯為您印鈔票就好~道德與金錢的衝突

$
0
0
上次跟好友Stark吃飯的時候,
認識快兩年了,第一次看他抽菸...
我驚訝的問:
「原來你會抽菸呀?之前都沒看你抽過。」

Stark一臉酷酷的笑說:
「還好啦!很少抽了,以前是因為做業務,
難免要跟客人應酬一下,抽菸比較容易開話題。」

我接著問:
「那你這樣不會戒不掉嗎?」
Stark笑說:
「我沒有癮啦!現在也很少抽了...」

其實生活週遭中,總是有一些朋友是癮君子,
有人是心情不好會多抽幾根,
有的是心情好所以多抽幾根,
有的是心情很緊繃的時候多抽幾根。(例如作交易的時候)

常看到大家手上菸一根接一根,
桌上的煙盒也是五顏六色、各種品牌都有。
上次跟一位朋友聊起股票,
我看著他夾著的那支菸、紅色火光帶著繚繞的煙霧,
他跟我介紹這是紅茶口味的香菸,
朋友從日本送給他的。
我有點狐疑的去聞了一下,
還真的漂出淡淡的紅茶香...
看著他邊抽菸邊得意的說:
「對吧!有紅茶香味沒騙你。」
對我這個不抽菸的人來說,
可真是大開眼界。

頓時想起:香菸會不會是個好投資

香菸品牌眾多,可簡單分為三大兩小

香菸那麼多牌子,到底要投資哪一間啊?
有在抽菸的人都未必能區分這麼多品牌,
更何況像我們這種不抽菸的人,
一定更沒概念了...

事實上,香菸雖然有很多品牌,
但生產公司就只有那幾間。
而這些公司本身的名字,還不如香菸有名。
這就是產品比品牌更有名的代表,
像之前全民發起抵制的「林鳳營鮮奶」,
其實就是味全集團的產品,
但是用林鳳營卻賣得更好。
(當然現在因為抵制的關係,業績已大不如前)

而香菸也是同樣的情況,
甚至有些品牌連沒抽煙的朋友也聽過,
像是萬寶路(Marlboro)或者七星(MILD SEVEN)。
所以,香菸產業並不像它的牌子看起來那麼複雜。

我們可以用之前提過的CNBC選股工具,
來查查美國有哪些香菸公司。
首先,我們一樣開啟CNBC的選股工具-stock screener
(CNBC網址在此
搭配CNBC選股說明文。)
然後在「公司概觀」處點選industry。
再選擇「Tobacco」這個項目後,
點選「View matches」。

有經營煙草業務的公司就列出來了。

從這張圖可以看到,
除了前五大公司的市值有超過500億美金之外,
前三名甚至有千億美金的實力,
500億美金有多大呢?
相當於10家聯電這麼大


而第六名開始這些公司一下子就變很小了,
市值掉到20億美金左右...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菸草這個玩意兒,
不像科技業那麼變化多端。
它不會突然冒出個新技術、
然後沒幾年就顛覆大家的生活。
(像市值已經進入全美前十大的Facebook,
創立還不到20年)
所以,這些五百億美金以上的菸草龍頭們,
都已經是百年企業了。

那麼市面上五花八門的香菸品牌,
各屬於哪些公司呢?
請看下面這些圖:
像是前文提到的「萬寶路」,
就是菲利普.莫里斯公司(股票代號:PM)生產的。

另外在台灣比較知名的香菸品牌還有「百樂門」。
菸草龍頭排行榜上的奧馳亞集團(股票代號:MO)是它的母公司,
因為這間公司實在太大、大到違反了反托拉斯法
所以2008年,才從奧馳亞集團裡分拆出去。
但奧馳亞集團仍掌控著菲利普公司的北美業務。

(菲利普.莫里斯其實是這間集團的原名。
那為什麼會有「奧馳亞」呢?
因為菲利普.莫里斯由於生產香菸的關係而臭名昭彰,
為了改善形象,才改成「奧馳亞」這個名字)

而「寶馬(PALL MALL)」、「駱駝牌」、
「Salem」、「雲絲頓」等香菸,
則是由美國雷諾集團(股票代碼:RAI)推出的。
他們是現在「濾嘴香菸」的早期製造者之一,
現在香菸長度、濾嘴等標準,
都是依照他們早期製作的產品規格。

另外兩間公司則是英商。
他們分別是「英美煙草公司」(股票代號:BTI)
("登喜路"香菸的製造者)、
和「帝國菸草公司」(股票代號:IMBBY)。
(擁有「大衛杜夫」品牌)
他們掛牌的交易所在倫敦,
在美國的則是ADR。
所以規模雖大,但在美國股市的成交量不高。

香菸類股是不是走勢平緩的定存股?

那麼看完了上面的介紹後,
讀者會不會開始思考著,
「香菸類股」是不是像電信公司、可口可樂一樣,
是個漲跌較平緩的類股呢?

答案:漲跌其實不會平緩

他們配息的殖利率跟可口可樂(股票代碼:KO)、
AT&T(股票代碼:T)、Verizon(股票代碼:VZ)差不多,
過去五年的平均殖利率都在5%上下,
但是漲幅卻好上太多。
像是金融海嘯後的這個多頭,
美國的三大菸廠 (MO、PM、RAI) 就紛紛超越大盤,
美國雷諾集團甚至還漲了高達四倍

都比同期間可口可樂、AT&T等股票好得多。
金融海嘯之前的多頭也是,
美國雷諾集團也漲了3倍!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香菸畢竟不是民生必需品。
當我們得省錢的時候,
不會省電話費、或飯錢,
菸卻會少抽幾根;
但是當收入穩定的時候,抽起菸來就不會省了。
所以香菸類股在景氣好的時候,
反而更可能超越大盤、創下更好的漲幅。

所以,如果「穩定配息」是您的考量之一,
那不妨瞭解一下香菸類股。
他們不但能領取穩定的配息,
而且也更有機會賺到資本利得!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的話,
請給畢德歐夫一個讚,讓我們更有動力!

另外與讀者們分享一個開心的消息,
在上禮拜,我兒子終於順利平安的誕生。
這份喜悅也分享給大家。

人生的過程又完成了一些進度,
謝謝我太太的付出與辛勞。

也感謝團隊成員的協助,
才能讓我不必在產房還要趕文章。

每週從找題材、查資料、開會討論、
修稿、潤稿、定稿、發送後再編輯,
這些流程不太可能是短短一兩小時可以搞定的。
尤其是每週持續不間斷走過這麼多年...
也因此畢德歐夫美股專欄一路走到現在,
絕不只是我個人的功勞,
點個讚給我們更多鼓勵吧!謝謝大家

本文章僅供投資研究使用,
抽菸有害身體健康,容易導致皮膚老化與癌症。
不吸菸保健康。

香菸不是民生必需品。所以景氣翻揚的時候,會隨著大盤更強力的上漲,也會比電信公司等股票更容易有優異的漲幅。

或許您對更多美股文章有興趣
美國之後換日本現在輪歐洲了--市場到底缺多少錢?
全球化讓年輕人跑光了,資金也是
22歲賺到歐元市場的暴利,是奇蹟?抑或是危機?
買下地球系列--美股ETF國際代碼整理(前進海外必備)
快速入門美股工具,克服四項跨不出台股的錯誤心態
進入美股市場新手最需要知道的五件事

漲跌技術:跌出大陰為傷力之跌

$
0
0


當商品的價值位減損,市場參與者多半容易感到恐慌,甚至作出不理性的決判,錯將潛在機會視為洪水猛獸,造成誤判的主因是未能明確區分下跌的行進方式,無法理解此跌在整體架構扮演的角色,本篇專欄將藉一式傷力之跌分享其內涵。

跌出大陰的本意

漲跌不等意,漲耗源,跌輕快,跌的本質帶有觀望、恐慌,當下跌行進方式違逆跌的本質時,需警覺買賣氣正在輾轉變化,下跌過程指的是在一段時間內,賣壓強於買氣,想賣的持倉者須朝更低價尋求承接買氣,倘若賣家很急深怕賣不掉,開盤前就會將賣單掛出,買家觀望,自然跳空以低價開出,此為順暢下跌行式。

有別於順暢下跌行進方式,過程倘若只有開小高低,表示賣家並不急,場外資金甚至把握跌下來的機會進場而致開小高,流程間方有賣壓湧現,使價值位減損,剛開始下跌力弱小時,持有者選擇觀望,後來跌出力強大時,信心不足的持有者恐慌殺出,此為圖意跌出大陰所蘊含的買賣氣輾轉變化。

簡單邏輯辯證,倘若跌出大陰的過程,持有者表現的是觀望、恐慌,那跌到大陰出現還敢進場買進的資金,又是甚麼心境?自然是抱著低接撿便宜、遊刃有餘的態度,從而瞭解股票正從沒信心的浮額轉為從容的持倉,此跌作結束並不意外,這邊有個重點觀念補充,此跌結束後可轉橫、轉漲,並非只有轉漲一式結果。

圖例:百和(9938)

百和(9938)的周日線圖@2016.04.18


上圖為百和(9938)的周日線圖,上面是日線,下面是周線。

左圖為上面例圖註記AB的特寫,此跌越跌越大傷力。

留意到此跌不但越跌越大,而且過程有開小高,顯意市場資金把握價值位減損的過程進場,願意用高於昨收價的價位,在開盤前掛進買單,此動作與前述下跌過程常見觀望相違逆。

從力之動能的觀點來看,此跌即使跌出大陰,此陰陰體仍較註記C的大陽陽體小,顯示先前此價值位的追價買氣強於傷力跌的賣壓,結構更是上小、下大,顯意低價值位的買賣氣較熱絡。

綜合前述真實結果,此跌在此作結束不意外,重點跌結束的本意是價值位在此時不再減損,後勢可以轉橫或轉漲,並不是後面只有轉漲一途,此為漲跌邏輯推演非常重要的環節,「漲」需資金追逐,來看2016.04.13(D)的買氣從何而來?

標題:台灣百和自結首季淨利成長47.6% EPS為1.23元
時間:2016.04.12 18:37
鞋材及黏扣件廠台灣百和 (9938) 2016年營收將向上挑戰100億元,而今年首季的營運就傳來捷報,台灣百和今天盤後公布自結2016年第1季的自結獲利數字,其稅後盈餘達3.66億元,年增率高達47.6%,每股稅後盈餘達1.23元。

是不是每次買氣湧入都有利多誘發?當然不是!查新聞的動作並不意味著一定能查到甚麼新聞,而是如果能查到合理誘發買氣的新聞,那這股買氣就有很大可能是來自於環境資金,該股得到環境的認同,倘若甚麼新聞都查不到,那就會比較傾向認知是主勢者獨立運作的結果,兩者差異可參考這篇專欄:

股票交易主要的三種戰爭型態

結語

面對下跌是操作者的必修課,散戶可經由理解買賣源點克服恐懼,藉由買賣真實結果瞭解過去,理解現在,推演將來,圖意可謂散戶參與金融市場的絕佳利器。




美股私募基金經理人給讀者的一封信--長期投資找的是產業未來的A咖,而不是發股息就是A咖

$
0
0

最近和畢德見面,聊起了身邊很多友人都開始有了小寶寶,
這也讓我想起當初五年前我幫剛出生的小姪女準備的禮物--
「一張迪士尼的實體股票」。

其實這是一個很好的練習題,
如果你想要幫自己的小寶寶買一張股票,
或是設立一組投資組合,
而且買了之後20年之內都不能再買賣,
你會做甚麼樣的選擇?
或者你回頭去想,要是你當初出生的時候,
爸媽做了甚麼樣的投資組合,
放著不動到你成年之後,就會有一筆可觀的財富。

我想就像小寶寶的成長一樣,如果有一個穩定、
富潛力、健康的產業環境,就能培育出一個傑出的企業,
長期而穩定的創造出價值。


我們來看看一個企業在產業的發展中是如何興起、茁壯的,
這可以幫助我們用較長遠的眼光,
幫助我們做出正確的投資選擇。

下圖是一個比較典型的產業成長週期:

圖中藍色圈圈是代表整體產業的市場規模。
在剛開始的初期市場中,市場規模雖然不大,
但是比較常見的狀況是沒有甚麼競爭對手,
就算有也是個擁有一片天,大家個賺各的,毛利不錯,
例如:台灣早期的手搖飲料店。

這個時候企業如果有融資需求也是經由私募,
也就是VC的管道進行,屬於一級市場的交易,
就像是你入股投資朋友的飲料店一樣。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產業都會順利的成長到下一個階段,
有些甚至在初期市場就消亡了。

例如虛擬實境或是電動車產業,其實在很久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但是還需要各方條件的配合才有可能打開市場的接受度與需求面。
如果該產業受到大家的歡迎,需求升高,那麼市場將會迅速擴大,
這個時候就會有越來越多的競爭對手加入分一杯羹,
毛利率在這個時候將會受到挑戰。

這個時候由於會需要更大的資金進行擴張與競爭,
有一些企業會選擇將企業公開上市,也就是IPO,對大眾進行募資,
這就是屬於二級市場的交易。

而在一個健康的產業中,A咖企業通常已經會呈現很賺錢的狀態。

在這個階段,雖然競爭開始激烈起來,
但是也確認到了產業的增長趨勢將持續下去,
企業也開始在股市中籌措到更大的資金,站穩腳步。

在這個階段中,
好處是我們比較容易經由公開資料得到產業與企業更透明的資訊,
辨認出產業中最強的企業,
而且常常會見到有兩到三家企業佔據了市場的大部分份額,
到後期強者與弱者之間的差距會開始拉大。

跟生物界的運作一樣,產業中的強者會併吞弱者,
或將弱者淘汰掉,進入整併的階段,
這個時候市場將會進入成熟階段,
並且出現少數企業壟斷市場的局面,
前幾個月大陸的「攜程網」接連整併了「藝龍」與「去哪兒網」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在這個階段中,由於競爭告一段落,
毛利率將會回升,大者恆大的局面確立,
直到破壞式創新的出現。

所以其實長線投資的重點就是在一個成長的產業中找出A咖
並不是單純找一家發的出股息的公司,就叫做長期投資

如果我們想要獲得超額的回報,
最理想的時間點會是在中期市場的早期階段進行投資,
通常會是在指標型企業IPO後的一年左右。
因為那個時候的市場增長速度最快,資金也最為充沛,資訊更為透明,
產業成長與需求面的能見度也已經明確,
並且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中也容易分辨出誰擁有最強的競爭力。

在投資界中,我們將企業的規模劃分為--小型中型與大型企業。
中型企業的市值規模約在2到10 billion左右。
2004年八月Google上市的時候市值為20 billion左右,
今年則增長到了500 billion。

小型與中型企業通常擁有最強的增長力道,
如果又是在中期市場的成長階段,
龍頭企業成長率達到20%到100%的情況十分常見。
所以如果我們的投資組合是以積極增長為主,
那麼我建議應當將中小型的企業組合比例拉高。

下圖我們分析了會影響到企業市值的一些因素:(可點圖放大)

如果股價維持不變,但是流通股數經由增資或併購而上升,
雖然可以達到市值上的增加,
但是對股東卻沒有實質的價值增長,只是分享獲利的股東變多了,
這種情況對價值投資者是十分不利的。

最理想的狀況還是來自於股價的增長,
而股價的增長就必須要來自於傑出的經營表現,
或是對企業的未來有較高期待,而給予較高的本益比

下圖我們描繪了對一個成長中的企業,進行估值的思維方式。(可點圖放大)

在這個例子中,我們先假設每個五年的平均成長率都是20%,
而綠色方框則是對今年每股盈餘的預估為5元,往後年分的時間越長,
預估也將會越不準確。
因此長期投資者對企業增長的穩定度要求就非常的高。
所以可能明年2017年的EPS,現在原本預估是6元,
但是隨著季報的公布,
這個數值與之後年份的預估數據肯定會不斷的上下變動調整,
而整個試算模型結果也就會有不同的結果,
這也就是為什麼每次財報公布,
股價就會跟著跳動震盪而分析師也要調整目標價的原因。

如果我們所投資的產業增長持續,
而我們投資的企業也十分穩定,
到了2020年仍然能夠維持住20%左右的增長率,
那麼約略五到六年我們就可實現翻倍的成長。
所以一個成功的投資必須是穩定與成長兼備,
儘管市況與經濟有所起伏,
但是我們要求企業可以在五到六年之內EPS由5元成長到10元左右。
所以藍色方框是我們的目標,也許數字會有所差異,
時間可能也會提前或延後,但是只要差異不大,
我們的預期翻倍獲利就可以實現。

而在成長的新興產業中,選擇最強的A咖,
會帶給我們最大的實現機會。
當然,最後還要加上合理的估值本益比,
若是買到貴到離譜的股價,
已經反應了五年後的預期,那就無利可圖了。

對一個專業價值投資者來說,5到6年翻倍是一個基本的目標。
依照七二法則速算一下,
72除以5就是等於每年可以獲得約14.4%的成長率。
若是每年以12%的速度成長的話,則六年可以翻倍
而股價翻倍的話我們則會發現該企業市值也約略會成長一倍,
所以如果一個產業是處在快速成長階段的話,
龍頭企業在短短幾年內市值翻倍都是很常見的現象,
這也是我們為甚麼會比較重視成長中的新興產業的原因。

下圖這個例子,TripAdvisor,目前的市值約是12 billion。
大家認為五年之後這家公司還會繼續存在嗎?營收有可能翻倍嗎?
毛利可以維持嗎?流通股數可以繼續維持而不被稀釋掉嗎?
自由現金流會維持穩定嗎?產業會繼續維持擴張嗎?
目前估值合理嗎?
這些都是我在看一家公司時所思索的問題。(可點圖放大)

因此,與新生兒的健康成長一樣,
在一個具有成長潛力的產業中,挑選最具競爭力的企業,
才能讓價值穩定的長期成長。
如果我們可以實現在未來的20年中,每年以12%的速度成長,
雖然貌似不算傑出的成績,但是20年之後,
小孩成年之時,100萬也可以變成1000萬。

希望每一位讀者在新的2016年中,都獲利滿滿,身體健康。
喜歡這篇內容,可以分享給更多朋友閱讀。謝謝
美國升息了,台灣卻降息了,美國擁有最多的一流企業,當你試著了解美股市場,你會發現大家資金外流根本是理所當然。

或許您對更多美股文章有興趣
美國之後換日本現在輪歐洲了--市場到底缺多少錢?
全球化讓年輕人跑光了,資金也是
22歲賺到歐元市場的暴利,是奇蹟?抑或是危機?
在你認識財富之前,可以先試著學會認識自己
美元的走強,未來買什麼才是聰明投資?

你以為投資多商品、多市場、多策略就是在分散風險嗎?

$
0
0

隨著資訊科技進步,全球化交易越來越方便。許多人喜歡把資金放在不同市場、商品、甚至多個策略,希望達到分散分險的目的。但如果你只注意到要分散資金,而沒注意到商品或市場之間彼此的相關性,那你可能會不自覺陷入極大的風險而不自知,下面我們用銅板賭局說明:

假設賭局A的10次輸贏為1,1,0,0,1,0,1,1,0,0。(1代表贏,0代表輸)。可以觀察到這10次的勝率為50%,若賭局A的賠率是2,根據凱利法則,每次下注為總資金比例的25%,可以讓資金成長最大化,10次下來的資產成長 1.802032 (淨賺80.02%),損益曲線如下圖所示:


假設今天有另一場賭局B,10次輸贏為0,1,0,0,1,0,1,1,0,1,勝率亦為50%。則一樣根據凱利法則,最佳下注比例為25%,其資產最後也是達到 1.802032 (淨賺80.02%)的規模,如下圖所示:


投資單一賭局,不論是賭局A或是賭局B,雖然輸贏順序不同,但勝率賠率都是一樣,所以最佳下注比例就是25%,最後的確也同時達到最大的資金成長1.802032 (淨賺80.02%)

可是如果現在有機會同時玩賭局A跟賭局B,情況就不一樣了,25%就不會是分別下注的最佳比例。這個其實就是之前介紹過的槓桿空間模型(Leverage Space Model),有興趣的讀者可回去參考以前寫過的文章。根據最大化資金成長A(f)的公式

A(f)=[(1+4f)^(10/4)]*[(1+f)^(10/4)]*[(1+f)^(10/4)]*[(1-2f)^(10/4)

勝率50%,賠率為2的兩場賭局最佳下注比例應該為23%。可是我們上述賭局A與賭局B跑出的實驗結果,如果用23%的資金下注,資產成長僅為 1.7481962 (淨賺74.81%,下圖紅線),還不如只玩單一賭局A或賭局B的 1.802032 (淨賺80.02%,下圖藍線或綠線)




這是怎麼回事? 到底賭局A+賭局B的最佳下注比例為何呢? 我們將所有的下注比例的資產成長計算出來,發現竟然是16%的時候達到最佳下注比例,資產成長為2.081263 (淨賺108%)。


而用16%下注賭局A+賭局B的資產成長如下圖(紅線),也確實擊敗單一賭局A或賭局B。(註:"最佳下注比例16%"是指賭局A和賭局B分別押16%的資金比例,也就是一共壓了總資金的32%。)


難道是槓桿空間模型錯了嗎? 當然不是,這關鍵在上述賭局A跟賭局B的10筆輸贏是"有相關性的",有沒有發現賭局A跟賭局B只有頭跟尾的輸贏相反,其他都一樣。其相關係數高達0.6。

還記得當初在計算槓桿空間模型裡的最佳化問題,我們是假設兩場"獨立"的賭局去計算,也就是賭局A與賭局B的輸贏是沒有相關性的,其相關係數是0。

當相關係數越高的時候,就代表兩場賭局越"像",幾乎可以視為是同一場賭局,既然是同一場賭局,你便不能投入過多的資金比例。

現在我們來看相關係數為0.2的賭局A與賭局B,一樣都是勝率50%,輸贏如下:

賭局A:1,1,0,0,1,0,1,1,0,0;賭局B:0,0,1,0,1,0,1,1,0,1

其最佳下注比例為20%,更接近獨立兩場賭局的最佳下注比例23%了。資產成長為2.61 (淨賺161%)


在相關係數為0.2的條件下,分別比較最佳下注比例的資金成長曲線如下:


如果相關係數是負的,例如賭局A輸贏為1,1,0,0,1,0,1,1,0,0,賭局B輸贏為0,1,0,1,0,1,0,0,1,1,其相關係數為-0.6,則最佳下注比例為37%,資產成長為8.001835 (淨賺700%)。

在相關係數為-0.6的條件下,分別比較最佳下注比例的資金成長曲線如下:


現在你是否發現,如果可以找到兩場相關係數為負的賭局,那資產成長速度才是可以大大的放大。如果賭局A輸贏與賭局B輸贏完全相反如下:

賭局A:1,1,0,0,1,0,1,1,0,0;賭局B: 0,0,1,1,0,1,0,0,1,1

相關係數為-1,則其最佳下注比例為50% (也就是A跟B個押50%,全押),其資產成長為 57.66 (淨賺56.66倍)

在相關係數為-1的條件下,賭局A與賭局B的勝率雖然只有50%,但最佳下注比例後的結果,A+B的資金成長遠遠高於單獨賭一場A或B達56倍,如下圖所示:


許多人往往把資金分散在多個策略、商品、市場。然而,大部分人都單獨看待每筆資金放在每個策略的損益,單獨的再去做作最佳化風險比例。正如下面兩個策略,其損益的相關係數高達0.79,雖然策略不同,但幾乎可以視為就像是同一個策略,但是用"同一筆資金同時間做了2次"。


分別計算策略1與策略2的最佳風險比例為7.4%與8.8%,如果真的策略1與策略2用最佳風險比例單獨去做,那相當於每次交易這兩個策略用了風險比例16.2% (=7.4%+8.8%)。


但策略1與策略2又如此的相像,就像是一個策略一樣。 反過來想,一個策略用了16.2%當作風險比例,這是否才是交易上最大的風險!?? 希望這篇能帶給多市場多商品多策略的投資朋友一些思考啟發~

有效的加碼應該是怎樣!?像個瘋子一樣加碼吧!!

$
0
0




在這個市場上交易的人很多,會賺錢的往往少之又少,為什麼? 因為正常人總是比瘋子來的多很多,通常正常思維的人往往賺不到豐厚的獲利(人多的地方不要去),交易獲利本來就是不正常的行為。下圖是一個當沖策略的損益圖,單口進單口出,姑且稱為策略X,其損益數據如下:

損益: 1670 、 總交易天數: 1375、實際交易次數: 199 
平均每次損益: 8.434343、獲利次數: 80、勝率: 40.40404 % 
平均賺: 56.175、平均賠: -23.9322 
最大連續虧損: 250、最大連續虧損區間(天): 108 114 197 254 302 
獲利因子: 1.59136、總獲利/MDD: 6.68 


如果加上某個加碼策略(X1) (也就是策略X進場後,滿足某條件後再進場),一樣X1策略是單口進單口出,則損益統計如下:

損益: 2951、總交易天數: 1375、實際交易次數: 199 
平均每次損益: 14.82915、獲利次數: 75 勝率: 37.68844 % 
平均賺: 92.96、平均賠: -32.42742
最大連續虧損: 375、最大連續虧損區間(天): 75 94 197 261 313
獲利因子: 1.733897、總獲利/MDD: 7.869333 


有沒有發現獲利增加76% (1.76=2951/1670)外,最大連續虧損卻只增加了50% (1.5=375/250),且整體獲利因子從1.59提高到1.73。

明顯的第一次加碼X1讓風險有效控制,卻更放大獲利!!

接著我們來看加碼第二次的結果,稱為X2 (也就是一旦加碼第一次後,滿足某個條件後再進場,一樣是單口進單口出)。

損益: 3880、總交易天數: 1375、實際交易次數: 199 
平均每次損益: 19.49749、獲利次數: 75 勝率: 37.68844 % 
平均賺: 111.68、平均賠: -36.25806 
最大連續虧損: 425、最大連續虧損區間(天): 79 93 96 197 257 
獲利因子: 1.862989、 總獲利/MDD: 9.129412 


加碼第三次的結果,稱為X3(也就是加碼第二次後,滿足某個條件後再進場,單口進單口出)

損益: 4439、 總交易天數: 1375 實際交易次數: 199 
平均每次損益: 22.30653、 獲利次數: 75 勝率: 37.68844 % 
平均賺: 120.8、平均賠: -37.26613 
最大連續虧損: 425、 最大連續虧損區間(天): 89 93 94 200 257 
獲利因子: 1.960615、 總獲利/MDD: 10.44471 


如果這樣加碼就滿足了,你就還不夠瘋~

看到上面的加碼結果,一共連加了三次,每一次加碼後結果都更好。但是如果你就這樣使用加碼,那很有可能就大大浪費了當初好的原始策略訊號了。我們將每一次的加碼分開來看,也就是分別看X1、X2、X3的統計數據。

首先是X1的第一次加碼,數據如下:

損益: 1281、 總交易天數: 1375、實際交易次數: 103 
平均每次損益: 12.43689、獲利次數: 47 勝率: 45.63107 % 
平均賺: 55.12766 、平均賠: -23.39286 
最大連續虧損: 215、最大連續虧損區間(天): 93 96 98 114 345 
獲利因子: 1.977863、總獲利/MDD: 5.95814


再來是X2的第二次加碼,損益數據如下:

損益: 929、總交易天數: 1375 實際交易次數: 46 
平均每次損益: 20.19565、獲利次數: 24 勝率: 52.17391 % 
平均賺: 60.66667、平均賠: -23.95455 
最大連續虧損: 102、 最大連續虧損區間(天): 93 96 110 269 305 
獲利因子: 2.762808、總獲利/MDD: 9.107843 


最後是X3第三次加碼的損益數據:

損益: 559、總交易天數: 1375 實際交易次數: 24 
平均每次損益: 23.29167、 獲利次數: 14 勝率: 58.33333 % 
平均賺: 56.21429 、平均賠: -22.8 
最大連續虧損: 100、最大連續虧損區間(天): 56 63 91 110 871 
獲利因子: 3.451754、 總獲利/MDD: 5.59 


有沒有發現,單獨觀察每一個單一策略的獲利因子(X、X1、X2、X3),從1.59136、1.977863、 2.762808,最後到 3.451754。越來越大。很明顯的,如果你用一口一口的加碼就太浪費了。既然越加碼獲利因子越好,你反而該使用倒金字塔加碼法。

首先是等差加碼法,也就是1口、2口、3口、4口。我們於是回測 X + 2*X1 + 3*X2 + 4*X3,其損益數據如下:

損益: 9255、總交易天數: 1375 實際交易次數: 199 
平均每次損益: 46.50754、獲利次數: 72 勝率: 36.1809 % 
平均賺: 229.7083、平均賠: -57.35433 
最大連續虧損: 858、 最大連續虧損區間(天): 93 94 98 114 257 
獲利因子: 2.270593、總獲利/MDD: 10.78671 



我想很少人敢使用倒金字塔這樣的加碼法,跟瘋子一樣,但既然都玩到這麼大了,乾脆就豁出去再瘋一點,我們使用倍數加碼法(1,2,4,8),也就是1口、2口、4口、8口。

回測X + 2*X1 + 4*X2 + 8*X3,損益數據如下:

損益: 12420 、總交易天數: 1375 實際交易次數: 199 
平均每次損益: 62.41206、獲利次數: 72 勝率: 36.1809 % 
平均賺: 289.1389、平均賠: -66.12598 
最大連續虧損: 1079、最大連續虧損區間(天): 93 94 114 157 257 
獲利因子: 2.478924、總獲利/MDD: 11.51066 



夠瘋狂吧! 但是看這損益數據,獲利因子已經達到2.478924,應該算是個可以上線使用的策略啦~

最後,我們把所有的策略劃出來比較一下,首先看每一個單一策略(原始策略與各加碼策略):
有沒有發現原始策略X(紅)獲利最多,然後隨著加碼第一次(X1橘)、加碼第二次(X2藍)、加碼第三次(X3綠),各別加碼的獲利都不會超過原始策略,獲利比較為

X> X1> X2> X3

但因為訊號品質更穩定,使得加碼後產生如下圖完全顛倒過來的績效。下圖為不同的加碼方式的損益圖,包括不加碼(1000紅),平均加碼(1111橘),等差加碼(1234藍),等比加碼(1234綠)。

不加碼(1000)< 平均加碼(1111)< 等差加碼(1234)< 等比加碼(1248)

上上圖的原始策略(紅)原本看似很威,到了下圖使用不同的加碼後,完全被壓下去,有點淡淡的哀傷。這就是加碼放大獲利的奧妙,也是俗稱的抓到厚尾!!

遇到獲利時,像個瘋子一樣的加碼吧!

不過,又有多少人敢這樣用呢?

上漲超過6年的多頭結束了?2016年第一季的恐慌殺盤是買點還是逃命點?

$
0
0

2016年才開始第一個月,
投資人就被金融市場的無情與冷酷給震撼了...
首先是中國股市在一個禮拜內,
有兩天暴跌,單日就跌了7%,
啟動了熔斷機制。
之後又火速的取消了這個機制。

而國際股市當然也隨著陸股慘跌紛紛重挫,
雖然美股已經是相對強勢抗跌,
但是S&P500在新的一年才剛開始,
竟然到了上週五為止跌掉了約9%之多....

今年目前已經發生的幾個大事情
第一、陸股的暴跌
第二、人民幣的急貶
第三、石油價格續破30美元關卡

而台股當中的蘋果概念股大跌之外,
金融股更是慘烈,
富邦金、國泰金、中信金這三檔龍頭股,
近2個月來跌幅為:
富邦金-30.9%、國泰金-23.3%、中信金-13.9%。

整體來說2015年這幾家公司的獲利都是很好的,
那為什麼股票會這麼慘烈?
因為股價總是反映未來半年,
而TRF這顆炸彈,隨著人民幣不斷貶值,
就看這些公司打算認列在2015年還是留到2016年了,
不管如何,該來的還是要來。

台灣銀行業的財報一向錯綜複雜,
他不讓你看懂,也不想讓你看懂。
所以即使現在你想破頭也很難猜到他們到底賠了多少錢。
不過從股價還沒跌夠來看,
你大概可以揣測虧的金額應該超過目前財經雜誌的預估。

回到美國股市來看,最近科技類股表現也不佳,
蘋果這家超大公司,
股價從11/20的119.30跌到週五收盤的97.13,
跌幅高達18.5%,
不難理解為什麼台灣的蘋概股可以跌超過25%之多。

上圖為AAPL日線圖(可點圖放大)

升息循環過程必經之路

我們也曾在之前的升息文章當中提過:
「在升息循環的過程中,股市無論最終是上漲還是下跌,
中間的波動和震盪都會比平常來得大。」

更好的機會,「將會在升息循環後來到」。
畢竟在過去五次升息循環結束後,有四次迎來了大漲。
請參考過去文章:
伴隨升息循環開始的行情是盤整,而循環結束結果竟然會是這樣!
股市波動大,我們更需要做功課。
一方面能夠因此降低風險,
一方面,也能因此增加持股的信心,
避免波動過大而賣出有獲利潛能的好標的。

所以我們整理了幾檔股票供大家參考。
這些名單中分為兩個部份:
第一部份是參考Bloomeberg整理的「50檔2016年值得關注的股票」
第二部份則是我們延伸的觀察和心得。

這邊選的,都是台灣朋友比較熟悉的公司。
而想瞭解Bloomberg完整名單的朋友,
連結在這裏:
50檔2016年值得關注的股票
首先,是金融海嘯後大漲特漲、
扭轉我們生活習慣的蘋果 (股票代碼:AAPL)。
這檔美股的明星,最近欲振乏力,
即使iPhone一代比一代賣得好,
但智慧型手機市場已趨近飽和,
成長速度跟之前已經完全不能比了。
所以,除非蘋果今年能再推出耳目一新的產品,
不然,股價是沒辦法重現往昔的盛況了。

但過去幾年被蘋果打趴在地的對手-微軟(股票代號:MSFT),
在2015年的股價表現上卻贏了一大截,漲了將近20%。

因為現在科技業的焦點早已從智慧型手機市場,
轉移到「雲端伺服器平台」
這個新戰場目前由亞馬遜 (股票代號:AMZN)領先,
(因為從2006年就開始做了,真的很有遠見)
Alphabet(股票代號:GOOG,Google轉型的母公司)、
和微軟位居第二和第三。
那第四名是哪間公司?這就不重要了...

因為後面的公司完全看不到第三名的車尾燈
但是IBM也已經加入這個戰場,
之前DELL發動了科技史上最大的併購案
(詳情請看科技業最大併購案--戴爾670億美金買下EMC)
也是為了要能在這領域分一杯羹。
可見科技業非常看好這個趨勢。
而目前的三間領先者,去年漲勢都超過大盤:(點圖放大)

所以,如果2016年美股的大趨勢仍然往上,
那這三間公司仍有機會創下亮眼的漲勢!

「雲端伺服器平台」主攻企業方面,
而個人的雲端,
目前還是Facebook(股票代號:FB)獨霸天下,
還沒有其他上市公司能威脅它的地位。
而只要經濟仍然成長,商業活動仍然活絡,
那不論是新創小公司或是老牌大公司,
都得乖乖繳廣告費給Facebook。
所以,FB在2016年仍然不容小覷。

人人都會喝的--飲料業

講完了科技業,我們來看看日常生活中的產業-飲料業。
這邊要講的不是大家熟悉的可樂,
而是「提神飲料」。
台灣的提神飲料龍頭,
是「保利達蠻牛」和「白馬馬力夯」;
而全世界的提神飲料市場中,
市占率最高的則是紅牛(Red Bull)。
我們能在台灣的便利商店買到紅牛,
卻買不到它的股票,因為它不是上市公司;

而全球的亞軍-怪獸飲料公司(Monster Beverage),(不是怪獸電力公司喔)
卻是美國的上市公司(股票代號:MNST)。
目前市值286億美元,約等於3.1家統一企業這麼大

台灣喝不到Monster,
但對這個標誌一定不陌生。
我們常能在體育競賽或電影中看到它。

自從2014年8月,
可口可樂購入了怪獸飲料公司的17%股權後,
股價就一飛沖天,
一路漲到最近才因為大盤的重挫而稍停,漲幅達120%。

因為Monster現在可以利用可口可樂在全世界的通路和生產優勢,
降低成本且進軍全球。有機會讓每股盈餘繼續成長。


在這個優勢耗盡之前,
看來還有好一段漲勢要走。
不過,Monster的市值只有可口可樂的九分之一,
所以不像可口可樂的股價那樣穩定,波動要劇烈得多。
要投資的朋友得做好心理準備。

國際原油每桶跌破30美元

最後我們要談的,
就是最近頻頻破底的石油。
在產油國為了平衡財政赤字的情況下,
不斷的擴大產出更多的石油。
目前市場已經悲觀是否會跌破20美元一桶!

油價不可能無止盡的下跌,一定有止穩、回升的時候。
請參考過去專欄文章:
市場恐懼時,我們要貪婪。未來5年可能翻倍的投資--能源業
強大護城河+健康現金流的能源強者--SLB與PSX
而除了之前介紹過的SLB及PSX之外,
Bloomberg也推薦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 -
殼牌石油(股票代碼:RDS.A)。
這種龍頭公司在油價止跌開始上漲的時候,
漲幅會不如中小型的公司。

但對於比較穩健保守的投資人來說,
這檔也不失為一個好選擇。
另外根據美國CNBC報導,
提交至美國證交所的資料顯示,
波克夏海瑟威在1/11~1/13這三個交易日中,
以平均77.22美元價位買進250萬股Phillips 66股份(股票代號:PSX)
雖然目前買進的量還不是很多,
但顯示出巴菲特找到了值得低接的價值企業。

波克夏海瑟威上周四買進PSX之後,
股價一度跌破75美元,
目前上週五收盤的報價為78.47。

這些資訊對於2016年的上半年布局,
應該會有相當的幫助。
看完文章,別忘記分享給更多投資朋友。
非常感謝大家的支持!
新的一年剛開始殺聲震天,道瓊工業指數從去年創下歷史最高點之後,截自週五收盤已經下跌12.8%。美股6年來第一季行情都是正報酬,這次或許會變成不同產業的輪動,投資組合的重要性會越來越明顯。

或許您對更多美股文章有興趣
美國之後換日本現在輪歐洲了--市場到底缺多少錢?
全球化讓年輕人跑光了,資金也是
22歲賺到歐元市場的暴利,是奇蹟?抑或是危機?
在你認識財富之前,可以先試著學會認識自己
美元的走強,未來買什麼才是聰明投資?

百威、可樂娜都是誰的?邪惡產業之王--市值2000億美元的酒精帝國Anheuser Busch

$
0
0
上週我們介紹有關香菸類股的文章,
有讀者朋友留言希望可以瞭解更多「邪惡、不健康的產業」。
畢德歐夫過去撰寫了許多專欄文章,
但這方面的內容確實比較少提到,
比較特別的就是軍火類股的文章。
戰爭為必要之惡?是否讓軍火商為你賺錢?
而大家幾乎講到美股,
就是講ETF或可口可樂、星巴克、麥當勞這類的文章比較多。
我們過去的歷史文章也都有介紹過,
所以,這次讓我們來看看「酒類股」吧!

酒類製造商分為--啤酒釀造、蒸餾酒與葡萄酒

我們再次來為大家複習CNBC的選股功能,
讓大家日後想研究特定產業時能有個開始。

(請參考CNBC使用文章)
前進美股必備工具~CNBC網站選股與美國財報中英對照表
我們先進入到選股功能,
再點選「產業(industry)」
(操作畫面就不再貼圖,請參閱舊文)
而特別的是,在CNBC洋洋灑灑一大排的產業細項中,
它把酒類公司再細分開來,
所以總共有兩個項目:
一個是「啤酒釀造(Brewer)」,


另一個則是「蒸餾酒與葡萄酒(Distiller & Vintners)」。

(這邊也凸顯了選股功能的弱點:它沒辦法把兩個細項擺在一起比)

如果各位一併參考上篇「菸類文章」的市值圖就可以發現,
菸和酒的產業真的大不相同。
菸類公司是大者恆大,第六名開始市值急劇下降;
但是酒類公司的市值就平均得多了,
並沒有獨大的現象發生。

香菸是美國獨霸,但酒類五大天王都是歐洲

再來,在「香菸」這塊市場,美國依然是全球霸主。
前五大公司中就有三間是美國公司!
(更別提菲利普.莫里斯跟奧馳集團原本是同一間公司)
但「酒」就不一樣了。

在「啤酒釀造」這領域,市值前五大全部是歐洲公司。
最大的啤酒商---安海斯.布希英博集團(股票代號:BUD)
(擁有百威、可樂娜等啤酒品牌)是一家比利時公司。


第二大的「南非米勒」(股票代號:SBMRY)是英國公司。
(旗下品牌在台灣較少見,這邊就先不提了。
而且我們自己的金牌啤酒也很好喝市佔率很高!)

第三大的Ambev(股票代號:ABEV)雖然總部位於巴西,
但它是安海斯集團的子公司;
第四、第五名的海尼根(就是海尼根啤酒的公司)則是荷蘭公司。
(但海尼根的ADR成交量太小,有流動性風險)

老美的摩紳庫爾釀酒公司(股票代號:TAP)只能排到第六而已。

蒸餾酒領域也是,
美國最大的「星座品牌公司」(股票代號:STZ)也只排第二,
第一名的「帝亞吉歐公司」(股票代號:DEO)則是英國公司。
(約翰走路、貝禮詩等品牌是他們家的。他們還擁有34%的軒尼詩股權。)

這樣看來「酒」完全是歐洲的天下!
美國似乎不是對手。

那麼,股價表現如何呢?
這邊我們要先提醒大家,
如果您很在意投資標的規模大小,
那啤酒商的市值是遠勝蒸餾酒的。
第一名的「蒸餾酒商」-帝亞吉歐,
還不到第一名「啤酒商」安海斯集團的三分之一

為什麼啤酒商市值遠勝蒸餾酒商?

啤酒市場比較偏向大眾市場,
價位也較低,而蒸餾酒的價位普遍較高,
雖然也有便宜的威士忌,但價值還是啤酒的好幾倍。

除此之外啤酒商的行銷比較強。
這問問我們自己就知道。
關於啤酒品牌,我們隨便一想就能想出好幾個:
像是海尼根、可樂娜、或百威等等;
但是一問到葡萄酒或烈酒?
我們可能會想到伏特加、威士忌、白蘭地等「酒名」,
可是想到的品牌就瞬間少很多了。
(像團隊成員Stark就對葡萄酒品牌一無所知)

如果我們只想享受酒精微醺的快樂、
不在意氣氛或格調,那啤酒是簡單得多的選擇。
所以,安海斯集團(股票代號:BUD)的市值能高達兩千億美金也就不奇怪了。
(2000億美金相當於1.65個台積電這麼大。)

那麼全球最大菸廠跟全球最大啤酒廠的漲幅相比如何?
答案是:兩者很接近。

但是「最大啤酒廠」仍小輸「最大菸廠」。
(看來「菸還是比酒邪惡」!市場還是看好香菸多一點。)

而且啤酒的配息也不如菸。
安海斯集團的近五年殖利率是2.43%,
略遜奧馳集團的4.7%。

或許有朋友會好奇,
「奧馳集團」當初違反了反托拉斯法而被拆成兩家,
為什麼賣酒的就沒事?
當然躲不掉囉!
在2012年時,
安海斯集團就因為收購了墨西哥最大的啤酒商Modelo(可樂娜的創始公司),
而違反了反托拉斯法。

為了和解,2013年6月,
安海斯集團只好賣出Modelo旗下所有啤酒品牌在北美的經銷權,
給美國的蒸餾酒大廠-星座品牌公司(Constellation Brands)(股票代號:STZ)

所以,星座品牌公司現在既是全球的烈酒和葡萄酒大廠 (市值排名全球第二)
又擁有可樂娜等知名啤酒在北美的經銷權。
在這兩大優勢幫助之下,
它的股價從2013年6月的50塊美金,
一路飆到現在的155塊美金,三年不到,獲利高達200%
別說大盤了,科技股明星亞馬遜(股票代號:AMZN)都被甩在後面。


STN的盈餘在2013年以後也一路上升,

而且就算已經漲了這麼多,
CNBC統計的分析師建議也是以「買進」和「持有」居多

這股力道不知會持續到何時。
喜歡追強勢股的朋友,可以好好觀察這間公司。

最後來個總結:
若單純以「投資」而言,酒不如菸。
一方面漲幅輸(STZ這種有特殊利多的公司不算)、
一方面配息殖利率也輸。

而且幾大酒廠都是歐洲公司,
在美國則是掛牌ADR,流動性沒有香菸公司這麼好。
這些因素,都是菸比酒更適合投資的原因。

希望你會喜歡本週的文章,
分享更多市場資訊給朋友吧!
別忘記點讚支持一下,
謝謝大家。
本文章僅供投資研究使用,喝酒過量有害身體健康。
如果想賺配息兼資本利得,投資菸商比較適合;如果想追強勢股的朋友,可以研究「星座品牌公司」(股票代號:STZ)。

或許您對更多美股文章有興趣
美國之後換日本現在輪歐洲了--市場到底缺多少錢?
全球化讓年輕人跑光了,資金也是
22歲賺到歐元市場的暴利,是奇蹟?抑或是危機?
買下地球系列--美股ETF國際代碼整理(前進海外必備)
快速入門美股工具,克服四項跨不出台股的錯誤心態
進入美股市場新手最需要知道的五件事

漲跌技術:辨識圖面漲跌誰握有主導權

$
0
0


K線圖對於操作者來說有個絕妙的功能:可以從圖意展現快速辨明目前該商品是由漲主導還是由跌主導?進階活用可以掌握漲跌主導權易位的時機,精緻巧用則可把握行情啟動的時點,堪稱參與金融市場買賣交易的絕佳利器。

見樹同時要見林

運用K線圖有個重要觀念:盡可能要找到商品的生之起始,如果實在找不到商品生之起始以來的價位資訊,至少要能看到所在其位於時空中的高低高、低高低、高低、低高,如此方能對「勢」以及漲跌目前誰主導有基本的瞭解。

F-百達(2236)的周日線圖@2016.04.25


上圖為F-百達(2236)的周日線圖,上面是日線,下面是周線。

這是檔新股,2015.06.03上市櫃,生之起始經歷短暫的價值位推升,次日即見歷史高65,爾後賣壓湧現,轉折反轉下跌,周線圖跌出AB、CD兩段,其中AB段帶強力陰,CD段則有時間的續航力,2016年八月見到時空低點,回到該時空感受圖意,堪稱烏雲罩頂,勢走跌,圖面以跌主導,關鍵壓:A、C。

身處劣勢的掙扎

漲跌主導有其主層級與次層級,主層級的漲跌易位不容易,次層級則會看到多次攻防,朝更高層級挑戰前,會先看到次層級的扭轉,讓漲跌在次層級先達到勢均力敵,多空交戰一段時間,再看是原勢取回主導,或是朝更高層級挑戰。

F-百達(2236)的周日線圖@2016.04.25


上圖為F-百達(2236)的周日線圖,上面是日線,下面是周線。

延續先前的故事情節,可以看到2016年二月有買氣湧入推升價位,經過時間的努力,成功突破C,結束於F,扭轉周線CD段的同時,成就狹義價值周漲段,次層級的漲跌主導產生變化,從原先的跌主導轉為勢均力敵,既然說勢均力敵,自然漲跌皆未能取得明確戰果,形於整理並不意外,此為三月至今的主題。

破壞均衡的關鍵

勢均力敵的狀態始終會被打破,其結果不外乎原勢取回主導權,或是朝更高層級挑戰,由於整理過程買賣氣未歸於單邊,攻防自然是峰迴路轉,能不能看出打破均衡的關鍵,深度影響操作的決判,展現運用、活用、巧用的層次差。

F-百達(2236)的周日線圖@2016.04.25


上圖為F-百達(2236)的周日線圖,上面是日線,下面是周線。

從F-百達的日線圖感受整理過程的輾轉變化,註記X、Y的兩日大陰相當有戲,從實體幅度觀察,Y的陰體較X的陰體大一檔,而且處低位,此為上小、下大的結構,對跌邊來說是缺陷,另外,ZY更是小而大的傷力之跌,這部分可以參考專欄:漲跌技術:跌出大陰為傷力之跌,跌既然有傷,漲邊表現又如何?

從真實結果可以看到,Y的次日有買氣湧入開小高,推升價位收出明體陽,涵蓋Y的陰體達到三分二以上接近百分百,大陽次日延伸漲,挑戰密集作短暫結束,爾後進入橫向組力量,力量組成清淡轉熱絡,壓力更是逐漸壓不住,表明有意朝更高的Z位來挑戰,倘若成功突破,圖面最大陰Y將成過去,X自然岌岌可危。

倘若買氣能順利克服X的壓位,再往上自然就有機會挑戰主層級的重壓A,扭轉A則能結束主層級的跌邊主導,讓漲跌在主層級進入勢均力敵的狀態,甚至經過努力,讓漲邊在主層級取得主導權,從前述推演得知,目前圖面的關鍵,第一步是買氣能否成功突破Z,第二步則是守住戰果,不能曇花一現,第三步才是挑戰A,結束主層級的跌邊主導;以上僅為漲跌推演的活用,未達進場點位的巧用。

結語

漲跌推理是個寬廣、深厚的領域,辨識目前圖面的漲跌主導是基本功,瞭解當前誰握有主導權的成因,理解主導權是否仍然穩固,進而推演後勢發展,爾後才是進場端評估,包括贏面、益損比,最後也是最重要的資金控制,決定涉水深度,完整掌握技術、技巧、資金,成就紮實而穩健的交易內容。





投資不需要太聰明的人,穩定的情緒控制才是獲利關鍵~波克夏掌舵者華倫巴菲特的十大持股

$
0
0

這個勞工節連假讓許多朋友都跑出去玩了,
臉書上的朋友更新也變少了。
而4/30(六)的波克夏股東會也首次的有中英文同步翻譯。
yahoo與蘋果等媒體也都有即時的轉播。

不過整場六個多小時,
講的內容與過去並無很大的不同。
經營的哲學與波克夏的文化,
這些都算是老生常談了。
比較有趣的點是,繼去年之後,
巴菲特又被問及關於可口可樂的問題。
有記者提到有研究表明,全球每年有18.4萬人死於糖尿病,
心血管疾病以及和肥胖有關的癌症。
科學家發現即使沒有肥胖,含糖飲料也是對身體有害的。

但巴菲特與合夥人蒙格卻異口同聲反駁這些聲音,
巴菲特說喝可樂跟吃花生糖讓自己很開心,
而且快樂就能保持身體健康與長壽

查理蒙格則是說:
「如果只考慮壞處而不考慮好處的想法是不成熟而且愚蠢的」。

這兩位投資長者對手上的第二大持股「可口可樂(股票代號:KO)」
維護的態度算是十分的明顯。
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巴菲特雖然是值得學習的投資長者,
但是完全的推崇倒也不需要...

因為有很多層面是我們無法完全複製的,
小資金的投資人有小資金的作法。
大資金的人又有另外的作法。

波克夏10大股票部位

截自2015年波克夏年報
公司名稱與代號市場價值(美元)持股比例
富國銀行(WFC)272億9.8%
可口可樂(KO)172億9.3%
IBM(IBM)112億8.4%
美國運通(AXP)105億15.6%
寶僑(PG)47億1.9%
菲利浦66(PSX)45億10.5%
美國合眾銀行(USB)43億5.8%
沃爾瑪百貨(WMT)39億2.0%
穆迪信評(MCO)25億12.6%
高盛(GS)21億2.7%
補充:
Kraft Heinz不列入其中的原因,
是因為巴菲特與3G資本共同擁有了這家公司完全控制權,
根據權益法必須完全認列其盈虧。
波克夏在去年設定這家公司價值157億美元。

另一家為美國銀行(BAC),
在2021年9月以前,
波克夏可隨時用50億美元換取7億股的股票。
巴菲特表示將極有可能執行這項權利。

上圖藍線為波克夏(股票代號:BRK-B)
紅線為大盤表現

投資真的不需要太聰明的人

巴菲特說自己從以前的導師和蒙格身上學到了很多。
建議人們去了解哪些事情是自己力所能及的,
哪些事情是「無力完成」的。

群眾在進行投資時不需要有很高的智商,
必須能夠控制情感,避免聰明人做傻事

事實上台灣大多數的投資人,
經歷過去台股的大風大浪洗禮,
財富重分配這麼多次,應該也有所體悟了...

像是過去不被重視的存股,
在這十年來股價水漲船高。
另外定時定額的基金話術,
部分投資人也已經學乖了。
並不是定時定額就不會「慘賠」。
交易成本才是績效的重點所在,
也因此低費用的ETF學派在這幾年內大舉興盛。
因為投資單一公司不如「買台灣50」

如果投資真的需要很聰明的話,
那大學教授或者一堆博士應該在股市中橫著走了。
不論只有幾秒或幾分鐘的短線,
或者是5年到20年的長線投資,
都需要良好的情緒控制才能得到獲利。
什麼時候該追殺、認賠、加碼、調整持股?
有很多的突發事件常會讓人措手不及。

巴菲特的合夥人蒙格也說:
「不要去羨慕別人的成功,要中規中矩做好自己的事。」
如果只看到巴菲特的傲人財富,
卻忽略了背後組成的各項因素,
那是非常可惜的。

油價下跌對美國經濟是有好處的

巴菲特認為油價下跌不會對美國的貨幣政策產生很大影響。
而且低油價對美國經濟整體而言應該是有好處的,
很多消費者還會從低油價中獲益,
所以即使油價下跌,美國經濟仍然會持續改善

油價已經站上45美元關卡,
過去這半年來新聞不斷的破底油價,
現在卻不斷走高,會造成新的一批能源賭徒嗎?
市場總是如此有趣,
當媒體一片看壞升浪中,
低點25美元就這麼一去不回頭了...

油價走高或走低,
對美國經濟的影響會不會如巴菲特所言,
我們靜觀其變...
但是對美股大盤的影響我們倒是看的很清楚。

之前的專欄文章中就有提過,
原油價格在這一年來與股價指數有著超高連動,
冰風暴來襲,原油市場卻慢慢升起了暖意?這是巧合還是空頭本該回補?
所以美股指數要再創新高,
能源股的表現一定關係重大,
而目前距離歷史新高只剩570點,
聯準會也如預期般,
第三季總統大選前不致於會有什麼大動作,
從最近美元指數的疲弱就可以研判,
聯準會五月六月都不太可能升息

上圖為美元指數一個月來走勢圖

巴菲特在50歲之後才賺到現在99%的財富,
而我們的專欄讀者應該大多都不到50歲,
還有大好的機會等著我們,
跨出台灣,投資全世界!

祝各位連假愉快,
分享更多市場資訊給朋友!
別忘記點讚支持一下,謝謝大家。
巴菲特與蒙格的投資哲學與智慧令人佩服,我們除了學習能夠複製的那面,也要搞清楚哪些是無法複製的。而可口可樂雖然他大力辯護,我想我們為了健康還是少喝為妙吧!

或許您對更多美股文章有興趣
美國之後換日本現在輪歐洲了--市場到底缺多少錢?
全球化讓年輕人跑光了,資金也是
22歲賺到歐元市場的暴利,是奇蹟?抑或是危機?
買下地球系列--美股ETF國際代碼整理(前進海外必備)
快速入門美股工具,克服四項跨不出台股的錯誤心態
進入美股市場新手最需要知道的五件事

賺市場的關鍵在於反覆執行正確的動作

$
0
0


選擇參與金融市場買賣交易,出發點沒例外都是想從市場汲取利潤,既然是懷抱相同的憧憬進市場,為什麼賺錢的人始終是少數?答案很簡單,因為多數人追求的是一次性的獲利,而非整體性的戰果,從而陷入單筆可能賺,結算損益總是賠的困境,只要缺少這份覺察,自然是懷抱著希望卻持續地虧損。

潘朵拉的寶盒

「希望」對人類來說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能夠堅忍地熬過各式困境,「希望」絕對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許多勵志短篇更是從「希望」超展開,可惜這世界是殘酷的,單有希望是遠遠不夠,還需太多其它元素同步到位,方能跳脫困境。

因為想賺錢而踏入金融市場是無可厚非,但為什麼相信自己能賺到錢?覺得自己比別人聰明?覺得自己比別人努力?覺得自己比別人運氣好?覺得市場錢好賺?抱著以上思緒進市場的初心者,不用多少時間,就會發現這些全都是幻覺,這是初心者的第一階段:察覺市場跟自己想的不一樣。

跨過第一階段的初心者已經不再初心,畢竟脫離自以為是的狀態並不容易,此時的心境與剛踏進市場時有明顯的區別,至少開始懂得謙卑面對市場,再問為什麼相信自己能賺到錢?答案肯定是一片空白,這就是心態上的「歸零」,直到進入這個階段,方能開始累積真實,放下「我觀」,導入「市場觀」。

歷史的重要性

不尊重歷史的人,總要等到自己成為歷史,才會明白歷史的重要。

進入第二階段,開始導入「市場觀」的參與者,只有學習、研究兩條路可以走,多數參與者會從學習開始,汲取參與金融市場買賣交易的知識、方法,願意開始學習肯定是正確態度,但市場是殘酷的,學習並不等於成效,需搭配獨立思考、歷史印證,才能對所學有一定程度的掌握,這是不可欠缺的環節。

舉例:網路上常會看到OOO選股法,股價淨值比、營益率、股東權益報酬率、本益比,給予標準並篩選出觀察股十數檔,獨立思考此選股條件篩選出甚麼類型的股票,這是多數人能下的功夫,真正難的是,如何歷史印證該選股成果,經歷時間得到的成效?如何交易方能取得整體戰果?這部分只有少數人能完成。

真實的信念需要建構在事實依據,單純的相信只能換來薄弱的基礎,環顧市場,在資訊不發達的年代,前輩回到圖書館翻閱舊報紙、手工繪製K線圖,嘗試還原時空背景,現今資訊發達,更有資料庫可輔助研究,縮短累積真實的時間,無論是用甚麼方法,向歷史學習是導入「市場觀」的不二法門。

History repeats itself.

愛麗絲夢遊仙境

愛麗絲問兔子:「仙境這麼大,該往哪兒走?」
兔子:「妳想要去哪兒?」
愛麗絲回兔子:「去哪兒都好!」
兔子:「去哪兒都好嗎?那妳亂走就可以啦!」

經過時間的累積,透過學習、研究,逐漸理解甚麼樣類型的行情,搭配甚麼樣的交易法能帶來利潤,參與市場買賣交易具備指向性是進入第三階段的訊號,再次回顧為什麼相信自己能賺到錢的問題,已經可以侃侃而談,提出充分事實依據,帳戶價值同步支持,再來就是反覆執行正確的動作,穩健地踏入賺市場的領域。

目前筆者已知具備指向性賺市場的主要機會表列如下:

公司價值型:

一、價值低估:股價淨值比低於1,即市場投資人廣泛理解的雪茄屁股。

這類型的股票是價值投資的始祖,近代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即葛拉漢,筆者最早年的交易也是從價值低估開始,後來因為遇到該類型股票中的惡鬼,多年時間封存此邏輯,後來想通適用標的需排除經營不善、可能終止交易的股票,一定程度的分散持倉,方能趨吉避凶,從而發現常態時空,行情頻率不足是該作法的缺陷。

二、價值成長:公司營運成長,越來越賺錢,強大甚至偉大的獲利機器。

成長型企業因為越來越賺錢,只要進場價位合理,自然容易吸引買氣追逐,近代幾位偉大的投資家:費雪、彼得林區、巴菲特皆屬此類型股票的代表,彼得林區雖然沒有明講自己是買成長股,但從生活周遭尋求交易機會,不就是從終端需求探討公司產品能否大賣?大賣自然帶出營運成長,因此仍屬價值成長型的代表。

漲跌價位型:

所謂漲跌價位型的交易法,講白話就是賺差價的方法,探討賺差價的方法,最終會回到價量關係的技術分析,想當年筆者剛踏入金融市場的時候,對於技術分析實在難以接受,無論MA、KD、RSI、MACD、K棒組合,都有無數成功的例,同時也有無數失敗的例,通常成功的是書上寫的,失敗的是自己遇到的。

最悲劇莫過於問為什麼成功?為什麼失敗?答案都是沒有答案。直到十多年前,接觸圖意這門漲跌技術,從買賣源點理解價量關係,過去沒有為什麼的很多問題得到合邏輯的解釋,開啟對價量關係的全新層次,再經過多年的探索、資料庫的歷史印證,成就具備指向性的交易機會:倍數價值狹義周漲段。

反覆執行正確的動作

正確的事情簡單作,簡單的事情重複作,這個過程不簡單。

找到「正確的動作」並不容易,需要大量的邏輯辯證與歷史印證,爾後尋求方法讓動作盡可能簡單但不能因此而遺失環節,這是第二層的不容易,再來是堅持、反覆地執行,不能歧路亡羊,這是第三層的不容易,貫徹中心思想從來都不是件簡單的事情,過程有太多阻礙,難在選擇,貴在堅持。

選擇比努力重要。

為什麼在金融市場上,努力與成果有時這麼不成比例?答案很簡單,努力的方向可能出問題,倘若操作成果始終跟預期的有巨大落差,回頭檢視最當初的選擇是刻不容緩,假使檢視結果無誤,那就繼續堅持,或許只是累積的能量還不達標;假使檢視結果漏洞百出,那就得重新確定努力的方向。

向東向西走,無論再怎麼努力都是回到原點,無法抵達南極、北極。

學程資訊

筆者預定於07.03(日)開課,這是為期五周的基礎課,對買賣源點、漲跌推理有高度興趣的讀者,請務必把握,下面連結是報名表單:

http://goo.gl/forms/gHJM6dVwdB

漲跌技術是有緣者得,不能強求,只能順緣、隨緣,倘若您對於目前的操作成果感到不滿意,厭倦全無邏輯可言的交易行為,想知道該怎麼作,可以從股票市場恆久地汲取利潤,這次的課程是塊敲門磚,值得參與。

結語

進市場如果想著的只有賺錢,那跟多數參與者又有甚麼不同?倘若跟多數參與者沒有甚麼不同,那又怎麼可能賺的到錢?如果進市場不是想賺錢,那又何必跑進市場瞎攪和?那塊想賺錢卻又跟多數人不同的沃土在哪?從想賺錢的念頭出發,探索賺市場的方法,然後反覆地實踐,實踐的結果自然賺到錢。


開發台積電波段策略,搭配部位控管,使用R語言六個步驟輕鬆上手!!

$
0
0

最近給了幾場實做的課程,原本是為了教學R語言與quantmod套件,沒想到隨意開發的結果,這績效竟然也還能看,似乎真的可以拿來上線操作。於是我決定把他寫下來分享,但我也沒實際玩過,所以後過自負。畢竟有些我使用了很有"致命吸引力"的馬丁。在風險沒控制好的前提下,這絕對不是一個好的做法!!

R語言的好處就是免費,搭配quantmod套件,不用購買行情資料。你只需照著打,複製貼上,三分鐘就做開始玩策略回測。
第一步:下載安裝R語言。可參考第一次使用R語言做回測就上手
當然,對R語言不熟悉的朋友可參考R語言翻轉教室,全部完成保證實力強強滾。

第二步:安裝quantmod套件,兩行指令如下:(輸入後按ctrl+a 全選,ctrl+r 執行就對了)
install.packages("quantmod")
library(qantmod)

第三步:下載雅虎股市日K資料
STK=get(getSymbols("2330.tw"))  ##下載台積電歷史日K資料
STK=as.matrix(to.weekly(STK))  ##將日K資料轉為週K資料
chartSeries(STK)  ##畫出台積電歷史周K

第四步:設定參數與損益向量
profit=setNames(numeric(length(rownames(STK))), rownames(STK))
##設定profit向量紀錄每周損益

lastC=STK[1,4]  ##先記錄第一週的收盤價

資料下載ready後,便可開始做回測。我們進場依據為為每周第一天,開低買進台積電一張,週五收盤結束部位。因此實際的行情回測需從第二週開始,第一週只能記錄收盤價:

for (m in rownames(STK)[-1]) {  ##開始以每週為單位跑迴圈

fee=ceiling(STK[m,1]*1000*(0.001425*2*0.5+0.003))  
 ##設定手續費與稅(假設手續費打5折)

if(STK[m,1]<=lastC){profit[m]=(STK[m,4]-STK[m,1])*1000-fee}  ##開低買進的損益

lastC=STK[m,4]  ##紀錄本周收盤價,做為下週判斷開高開低的依據
}

第五步:檢查策略程式碼的回測結果是否正確?
head(cbind(STK,profit),20)
## 可觀察前20筆的績效,是否確實執行策略

第六步: 畫出績效曲線圖
plot(cumsum(profit),type="l",col="red",lwd=2)

由於雅虎股市下載的資料從2007-01-05到現在,可以發現這將近10年的績效沒有很好,扣掉手續費後賺賺賠賠。別灰心,我們先使出大絕招: 馬丁格爾。(註:這是風險很高的做法,哥有練過,只是為了示範教學別亂用。)

使用馬丁格爾:上次輸,這次加倍壓;上次贏,這次壓1張。

績效瞬間變的還不差,這十年來來賺了將近30萬,最大壓的張數為64張,也就是連輸6次。

當然,馬丁的風險絕對很大,過去成功更不代表未來,我們當然不可能實際上線這樣做。來看保險一點的類馬丁。

等差類馬丁:上次輸,這次多壓1張;上次贏,這次壓1張。


雖然等差類馬丁賺得更少,但似乎更穩定了。這十年來賺了將近20萬,但最大張數只壓了7張。這樣的風險一般民眾應該還可接受。

當然,上面還是過於激進的做法。我們用一個較為保守的方法:上次輸,這次壓2張;上次贏,這次壓1張。



左圖是原始策略,右圖是資金控管後的損益。總獲利達到NT 121,735,最大回檔為NT 34,289。且最大張數只有2張。當然,我們可以把上面的策略弄得更完美,舉例來說,只有上次輸,這次才會壓1張。


很明顯的,綠色的回檔被有效控制住,總績效雖然只有 NT 108,757,但回檔只有NT 10,636。這個策略,再搭配部分分數資金控管法,我想就是一個可以上線的策略了。週一買,週五賣,中間過程請專心上班不用盯盤,還蠻適合上班族的朋友的。

另外申明,已上皆為教學內容,如果你覺得合理可上場廝殺,後果就要自行負責唷。當然你也可以測其他股票,其他策略,但最終還是那句話,交易的資金控管還是最重要的!

上場前請先規劃好想清楚,再來就是徹底執行瞜!! 祝大家操作順利!!

收入少、存款少、可依賴的人少--曾幾何時月薪五萬內都有可能成為下流老人,該如何應對?

$
0
0

最近,媒體出現了個驚人的標題:
「月薪5萬中產階級,20年後淪下流老人?」
月薪5萬不算少,為什麼還會變下流老人!?
下流老人又是什麼?

原來「下流老人」是一本日本暢銷書的書名。
原書譯名是:「下流老人:
即使月薪5萬,我們仍將又老又窮又孤獨」
(博客來連結: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10676)

而「下流老人」,
就是指台灣的「中低收入老人」。
書中談的是現在日本的現象,
卻也可能是台灣將來會面對的事。

為什麼月薪五萬,
將來仍可能變下流老人?

書中提到,
當大家都在夢想著趕緊結束這日復一日的上班生活,
享受進入老年退休生活,(當然提早退休是更棒)
卻低估了身體健康可能只是願望,不會是實況
認為老了有子女可以奉養自己,
但實際上是子女連自己都養不起。

若是需要照護,就住進安養院度過餘生,
但安養院的費用一般人根本住不起。
(安養院的費用目前就已經不便宜,未來可能更貴)

老年生活和你想的絶對不一樣,
即使你自認為是中產階級,
未來需要用的「鈔票」比你想像的還要多。

未來很可能要遇到的事情,你想過了嗎?

未來可能會發生這樣的事:
老年生重病,醫療開銷突然暴增;
經濟已進入新平庸時代,兒女工作難找,老了還要養他們;
熟年離婚,原本兩人一起承擔的生活成本(房貸水電瓦斯等等)變成自己負擔,
開銷忽然上昇(更別提如果還要付贍養費了);
如果老年失智又無依無靠時,請看護或住養老院都要花錢;
所以即使現在我們的月薪五萬,也無法保證老年無憂。
在這本書中提到,
日本目前估計有六百到七百萬名的下流老人實際狀態
之後看來只會增加更多人。

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少子化+生育晚+薪資成長緩慢

以前人們大都在30歲以前生子,大概生3到4個。
等到65歲退休,孩子也紛紛30歲了。
也進入職場一段時間,
月收入可能有三到五萬塊不等。

此時每個孩子只要每月各拿一萬回家,
那人們就有三到四萬可供生活,基本開銷無虞。
另外還有自己的退休金可花用。

不過後來人們晚生育加上只生一個或不生,
起薪低,外加靠薪水已經不足以支撐生活。
現在的父母,已經沒辦法像上一代那樣,
從子女處得到足夠的生活費用了。

如果靠子女不行,靠政府呢?
我們都知道,現在平均壽命越來越長、老年人口越來越多。
政府的補助有限,需要補助的人卻越來越多。
僧多粥少的情況下,我們能得到的政府補助只會越來越少。

換個立場來思考,其實就連政府都很缺錢
絕對不只是你我的問題而已,
政府財政缺口非常的驚人!

那該怎麼辦?

如果你看壞台灣那就投資全世界吧!

曾有個朋友在基隆廟口作吃的,
作了十幾年生意倒也還算穩定,
但是兄弟倆跟老爸就愛買賣股票,
虧了不少錢,
還記得有次去吃飯,
他問我說:「畢大好久不見啊!
能不能幫我看看宏達電股價會不會漲?
前幾天手癢買了幾張。」

我笑笑的說:
「很久沒在看台股了,也沒什麼量,
不過你為啥想買宏達電?原因是?」

他靦腆說:
「我看宏達電從1000多跌到現在200多,
覺得很便宜啊!隨便反彈一下,
應該都會賺吧!」

我記得當時問了一句:
「現在你智慧型手機用哪家?」

「咦?你問這個要作什麼??
哀鳳啊。HTC跟三星我覺得不好用。」
他用剛炒完菜油膩的手拿出口袋的哀鳳手機給我看。

我苦笑回應著:
「你自己都不想擁有宏達電的手機,
然後你去投資它的股票,不覺得很怪嗎?
哈哈。去買蘋果的股票啦!」

他也只是哈哈大笑著。
轉眼間這已經是三年前的事情,
宏達電現在股價是72塊...

上述這個真實案例,
我們先不探討宏達電是否值得投資,
也不是要研究他搶反彈正不正確。

應該要思考的是:
明明就不看好這家公司,
但卻硬要去投資它?


這種困境就很像:
大家都在看壞台灣的景氣,
然後卻看到一個又一個無辜散戶,
跳進去台股市場

除了被交易成本層層剝削之外,
還要被黑心的董監事坑殺?

其實我們可以趁現在多存點健康、也做好保險規劃;
也可以從現在開始更重視婚姻關係、人際關係;
或者趁現在收入穩定時,
多存錢和學習投資理財,
自己打理自己的資產,
不需要再把錢拿去給銀行發績效獎金。

畢竟市面上的金融商品很多,
但金融商品卻不是你花比較多的手續費就比較好。
高成本的基金不見得會賺錢,
手續費昂貴的金融商品不見得更安全。
不管在世界上哪個國家,
投資的賺賠都得自己負責。

既然都要自己負責,
我們當然要選更便宜的管道。
美股券商就是一個好選擇。
目前幾家積極推廣亞洲市場的美國券商,
例如:firstrade、史考特證券、IB。
早在前幾年連中文版介面都有了。



可參考過去這篇:快速入門美股工具,克服四項跨不出台股的錯誤心態

銀行基金的費用有多高?

以國人最常投資的基金來說,
假如投資金額是30萬台幣,手續費率是1%,
那每進場一次,就要付3,000塊台幣的手續費;
假如一年進場4次,那光手續費就要花12,000元。
更何況很多銀行的基金手續費比1%還高,
還有很多人一年進場次數大於4次。
(有投資基金的朋友可以算算看,
去年付給銀行的手續費有多少?
)

這些手續費,只要使用「美股券商戶」就都能省下來。
因為現在很多券商都有提供「免手續費基金」,
而且選擇很多。
再說,就算不買基金、直接買個股,
美股券商的手續費也是用「交易次數」或「交易股數」計算,
而不像台灣的複委託是用投資金額的百分比計算。
所以,投資金額越大,能省下的手續費越多

舉例來說,如果一次投資100萬台幣,
手續費就算只收0.5%,也要5,000塊台幣。
而美股券商史考特(Scottrade)
或第一理財(firstrade)卻只要7美金,
相當於220塊台幣。
交易一次就差4,800塊台幣,
交易20次,就差96,000台幣了。

再說,美股也是比台股更容易獲利的地方。
美股的內線交易比台股輕微得多,
每次大廠公佈財報後,
股價總會很劇烈的漲跌來反映財報的優劣。
不像台股,總是早在財報公佈前內部人早就反應完了...
所以對於努力研究的散戶來說,
在美股市場,投資更能獲得回報。

而且美股的全球型企業也多。

全球企業顧名思義,就是營收來自全球。
營收來自全球,就更不容易受到單一區域的景氣影響。

最後,國際的殘酷現實是:
美股漲,台股不一定跟著漲;
但美股暴跌,台股絕對跟著崩盤

這些因素,都讓美股比台股更容易賺錢。

我們將在6月舉辦美股財富探索者的活動,
這場也是台中限定場,只辦台中這一場。
中部的朋友請把握這次的機會!
我要索取活動資訊

在鈔票嚴重縮水的今日,
1萬塊跟20年前的1萬塊差異頗大;
定存的利率今年還要降2次,
你還覺得未來老年可以靠定存過生活?
靠子女也不行,靠政府更不用說,
最後發現,還是要靠自己動起來。

別忘記點讚分享給更多朋友這個資訊,
跳脫台灣,看見全世界。
下流老人的生活未必會發生在你我的身上,但以目前日本的累積人數越來越多的情況,台灣未來的處境堪憂。尤其是領先全球的超低生育率,你應該要認真思考這個問題了。

或許您對更多美股文章有興趣
美國之後換日本現在輪歐洲了--市場到底缺多少錢?
全球化讓年輕人跑光了,資金也是
22歲賺到歐元市場的暴利,是奇蹟?抑或是危機?
買下地球系列--美股ETF國際代碼整理(前進海外必備)
進入美股市場新手最需要知道的五件事

漲跌技術:圖意搭配事件‧飆股搖籃

$
0
0


操作者進入金融市場買賣交易,自然會在價量資訊上面留下最真實的軌跡,將此軌跡繪製成方便解讀的理哲符號,K線圖即為其中一式結果,從K線圖對照事件誘發的買賣氣,可以更能感受飆股啟動前的醞釀,接下來的專欄內容,筆者將舉一檔今年(2016)農曆年後實際參與的行情,分享時空當下的思維邏輯。

開盤價表達預期心

從昨日收盤達到今日開盤,參與金融市場買賣交易的觀望者、擁有者,接收商品資訊,研判資訊對商品將來的影響,部分參與者對後勢產生高度預期,進而決定在開盤前掛進買賣單,此為開盤價的由來,本意即為參與者表達預期心。

瞭解開盤價表達預期心的基本概念後,看到股票開盤價開特別高時,會自然反應查找誘發買氣追價的新聞,重點觀念:並不是每次查找新聞都會查到甚麼,如果甚麼都查不到,有時更值得琢磨,因為這表示資訊還在暗處,尚未公開。

亞翔(6139)的周日線圖@2016.03.01


上圖為亞翔(6139)的周日線圖,上面是日線,下面是周線。

日線圖註記A的位置是2016.01.11,當日跳空開得相當高,不但在絕對的%數開高,從周線圖來看,對應的是註記B的位置,一日的開高甚至開超過上一周的陰開,在相對動能的觀點而言也是開相當高,查找誘發買氣的新聞是基本動作。

時間:2016.01.08 15:25
標題:營收:亞翔(6139)12月營收30億2551萬元創新高,月增率76.88%,年增率85.68%
【財訊快報/編輯部】亞翔(6139)自結104年12月營收30億2551萬2000元,創新高,月增率76.88%,年增率85.68%;累計104年1-12月營收174億6855萬6000元,年增率20.09%。

原來是在2016.01.08(五)收盤後發佈營收資訊,大幅成長的營收消息,是周一追價買氣的源,從真實結果可以看到,當日開高後有賣壓湧現,持倉者把握機會退場,流程間買氣低接,並未踴躍追進,顯意環境資金對此消息仍有疑慮。

累積籌碼‧暗渡陳倉

倘若環境資金取得共識,開始追逐,行情將一發不可收拾,在共識尚未形成前,就會產生資訊不對稱的問題,知情者好整以暇地低接籌碼,持有者經歷時、價的煎熬,總有耐不住性子而選擇退場的浮額,從圖意可以看到:裡面有人在琢磨。

亞翔(6139)的周日線圖@2016.03.01


上圖為亞翔(6139)的周日線圖,上面是日線,下面是周線。

從前述跳空開高反應營收利多後,圖意展顯價值位狹幅壓縮,在開高幅度內橫組將近一月時間,而且組合過程壓力轉弱,資訊領先者在此好整以暇地累積籌碼,試想:一日的開盤價開高,跌一月也跌不下去,裡面沒人能走成這樣嗎?

靜待良機‧啟動行情

看到主勢者累積籌碼並不意味著行情必然啟動,累積也是可以失敗的,關鍵在於啟動行情的「機」,一式主勢者主導啟動行情,一式藉由利多消息吸引環境資金追逐價位啟動行情;表達在圖上則是強力啟動、力量發動。

亞翔(6139)的周日線圖@2016.03.01


上圖為亞翔(6139)的周日線圖,上面是日線,下面是周線。

前述壓縮橫組的時間有延伸進入農曆年長假,長假期間看到亞翔發佈一月份營收資訊:亞翔工程1月營收30.05億元年增210.06%,表現相當不俗,而且此時的營收利多,須加計前述2015年十二月的營收利多思考,形成射線般的預期心,倘若只有一次,那可能是意外,出現第二次,自然產生將來或有第三次的期待。

日線註記D的位置是長假結束後的第一個交易日,買氣湧入開高反應利多,筆者於該日擇價進場,運氣不錯,參與到倍數價值狹義周漲段行情。

學程資訊

筆者預定於07.03(日)開課,這是為期五周的基礎課,對買賣源點、漲跌推理有高度興趣的讀者,請務必把握,下面連結是報名表單:

http://goo.gl/forms/gHJM6dVwdB

漲跌技術是有緣者得,不能強求,只能順緣、隨緣,倘若您對於目前的操作成果感到不滿意,厭倦全無邏輯可言的交易行為,想知道該怎麼作,可以從股票市場恆久地汲取利潤,這次的課程是塊敲門磚,值得參與。

結語

行情總是在懷疑中誕生,在瘋狂中結束;懷疑中的堅定、瘋狂中的冷靜,都能從圖意看到端倪,隨勢者想在股票交易的這場戰爭中取得優勢,K線圖絕對是值得探索的絕佳利器,分享。




冰風暴來襲,原油市場卻慢慢升起了暖意?這是巧合還是空頭本該回補?

$
0
0
這個週末整個台灣都被籠罩在冰凍氣候中,
許多家庭、成群好友們都擠到各地的山上賞雪。
這是台灣三十年來第一次,
也代表了未來極端氣候的變化性,
在台北冬天可以1~2度,甚至0度,
而夏天也能酷熱高溫36度以上,
這樣的情況肯定是越來越常見。

而美東也是上演暴風雪,
紐約發布旅行禁令,呼籲大家盡量別出門。
或許能源市場提早嗅出了這股商機,
上週五原油市場上演了破底翻的行情,
原油價格從12年來低點之後,
星期五出現大反彈,紐約輕原油漲9%
布蘭特原油漲10%,刷新了1/12以來高點。
美國寒流也使得取暖燃油需求暴增。

原油空頭回補,低檔爆量拉長紅

全球被冷空氣包圍,
原油市場最先知道,
從週二開始,連續三天的大量,
把下跌的空方力道給消除掉之後,
星期五拉出驚人的中長紅,
讓油價一口氣又回到了32美元以上。

但這個反彈很可能只是曇花一現,
空方的格局沒有改變之下,
現在太快把大量資金投入在此,
或者說有投資人直接採取高槓桿的方式,
都不是明智的舉動。

幾乎沒有分析師認為這是油價止穩反攻的V點反轉點位,
原油市場仍然面臨供給大於需求
以及中國需求經濟放緩兩大問題。

除了氣候因素之外另一個主因是空頭回補。
當油價跌到12年新低後,之前在高點做空的投機倉位趁機平倉獲利,
加上新的投機買盤進入買進每桶26~28元的原油,
導致一天大漲9%...

數據顯示截至1/12,
美國原油期貨和期權市場空頭倉位達到創紀錄的2億桶,
這在三個月內翻了一倍,市場看空氣氛十分濃厚。

原油價格與股價指數超高連動?

過去我們認為原油價格高漲會導致企業獲利減少,
進而影響股價指數....

而相反的如果原油價格下跌則有利於企業獲利,
股價指數也會相對強勁上漲,
這兩者呈現一個相反走勢的狀況。

可是這幾個月來,兩者成為正相關,
甚至從十二月以來,
兩者的關聯度超過了90%以上
徹底顛覆了過去思考與判斷方式。

紅線為布蘭特原油價格;藍線為S&P500指數
自從12月油價跌破40美元/桶開始,
油價和美股相關性明顯增加。

目前布倫特原油期貨和S&P500指數的同期相關指標已飆升到91%。
而這個慣性目前短期內應該還不會消失,
為什麼會發生這麼特別的現象?
首先原油已經過度恐慌,
油價從100到90、80、70、50、30,
這樣的過程很多能源公司陸續由盈轉虧,
甚至體質不佳的公司還倒閉,
之後投資人看壞後市拋售股票,
讓能源類股市值嚴重縮水,
最後當然就是S&P500指數被拖累,
其他公司的好消息幾乎都影響不了指數,
因為原油不止跌的一天,能源類股就會跌,
而市值相當大的XOM、CVX也把大盤給拉了下去。

如果看好能源有哪些作法?

許多讀者都問到這個問題,
如果看好能源的長線,
但是短線卻還是沒什麼把握,
那該怎麼辦呢?
處理的方式有以下三種:
第一、買進原油期貨
(槓桿最大,贏大輸大,短線續破底你會信心動搖殺出)
第二、買進優質的能源類股(如:XOM、CVX、PSX)
可參考過去這篇文章:
強大護城河+健康現金流的能源強者--SLB與PSX
第三、定時定額買進能源類ETF。(能源類ETF首選:XLE)

其他像是去銀行買進共同基金,或者是買進USO,
都不是好的方式,能源緩漲回50美元,
你也未必會賺錢。

在這樣極度寒冷的天氣中,
能源銷量應該會持續增加。
石油的價格變因很多,我們不可能知道怎麼走
唯一能做的,就是計算好自己能承受的風險,
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商品去進場。
這才是交易的長久之道。

祝每位讀者在這個寒冷的冬天,
身體健康,投資順心!
希望這樣淺顯易懂的文字,可以帶給你收穫。
喜歡這篇內容,可以分享給更多朋友閱讀。
如果這波暴風雪持續的話,原油的反彈力道可望更強,走的更久。但在空方格局的情況下,做多者一定要守住停損。

或許您對更多美股文章有興趣
美國之後換日本現在輪歐洲了--市場到底缺多少錢?
全球化讓年輕人跑光了,資金也是
22歲賺到歐元市場的暴利,是奇蹟?抑或是危機?
在你認識財富之前,可以先試著學會認識自己
美元的走強,未來買什麼才是聰明投資?
Viewing all 1359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