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觀已經有能賺市場的股民,或許因為感性、理性的理由決定換市場操作,此時的重點就是移植取得資訊、研究、選股、操作的模式到新市場,只是換個地方賺而已,接下來的內容將從最熟悉的台北股市出發,探討選擇市場需留意的環節。
天時:市場特性
資訊取得普遍股民對於資訊取得的認知是券商提供的軟體,這是邁向虧損的第一步,因為券商提供軟體的目的是讓使用者下單,不是讓使用者獲利,誤會下單等於獲利的股民始終難逃虧損作結,這邊的資訊取得是指原始資料、歷史資料、傳播管道。
台北股市的結構相對單純,官方的網站有三個:公開資訊觀測站、證交所網站、櫃買中心網站,從前面三個網站可以查到相對長時間的財報資料與日以上層級的成交價位資訊,會寫爬蟲就能取得原始資料供使用者研究、選股。
資訊傳播管道主要有四個:雅虎奇摩股市網站、經濟日報、工商時報、非凡商業財經台,接觸這四個管道就會知道普遍股民每日接收到甚麼樣的資訊,看似平凡無奇但卻暗藏關鍵元素:主勢者能夠順利出貨也要靠這幾個管道。
踏入新市場,第一步就是認識資訊取得與資訊傳播的路徑,如果連這市場有幾個交易所?幾支股票?這些基本資訊都無法掌握,那結果恐怕是送錢給外國人花,交易深度只停留在如同外國人來台灣買台積電的層次,蜻蜓點水,難以深入。
資訊發佈
台北股市主要能影響股價漲跌的資訊當屬每月營收、每季盈餘的營運成果,這些資訊的發佈皆有法定的時間期限,除此之外,還有年度股利政策,這部分就比較沒有特定的時限,另外就是交易異常,主管機關要求發佈的近期財務資訊。
這邊表列幾個交易異常,主管機關要求發佈近期財務資訊的案例:
盈餘:光明(4420)自結104年9月稅後純益75萬元,年減73.02%,每股盈餘0.03元,時間點落在2015.10.19,次交易日直接開跌停。
盈餘:豪展(4735)自結104年10月份稅後盈餘1500萬元,每股盈餘0.48元,
時間點落在2015.11.30,次交易日開高走高攻漲停作收。
踏入新市場,第二步需要瞭解財務資訊發佈的時間點,包括常態性、偶發性皆須涉獵,這些資訊會讓市場參與者的預期心產生變化,許多行情的啟動時點與資訊發佈時點有高度相關,堪稱最明顯的「機」。
地利:個股特性
財報資訊選股如果從財報的角度出發,主要區分為價值投資和成長股兩大塊,取得市場上所有股票的完整財務資訊對選股成果有顯著影響,倘若無法自製相關選股系統,尋找市場上已經存在的選股工具就變得至關重要。
倘若低估選股的難度,總是藉由大眾化的資訊傳播媒介找適合操作的股票,陷入資訊末端的困境,自然容易成為主勢者出貨的對象,而且越大的市場股票越多,選股的難度自然越高,沒有程式輔助交易,股海撈寶的結果常是吃力不討好。
財報資訊不能只看季度盈餘,許多陷阱就是針對這種懶惰設計的,除時間序列的動態資訊外,表現本業獲利情形的營業利益更是至關重要,倘若盈餘來自非本業的一次性收入,容易讓股民誤判公司價值,出售資產是最常見的一次性收入。
價位資訊
價位資訊最好能取得商品從上市第一日至今的所有成交資料,這部分對生命價值趨勢落在漲勢、跌勢、整理勢、清淡勢的判定至關重要,倘若無法取得前述完整的交易資訊,至少要找到歷史高至今的資訊,方能理解目前所在其位的相對位。
舉台北股市為例,許多老股在1990年見到歷史高,若缺乏這個歷史高的資訊,誤將突破近期高認作突破歷史高,自然無法掌握真正生命價值漲勢的奧義,過去還有上櫃轉上市換股號的制度,這些都是老股潛藏的陷阱。
取得資料、處理資料、更新資料,這三環需要有資訊源與程式輔助交易的能力,如果無法獨立解決這些問題,軟體的選擇就不能馬虎,已經有能力賺市場的股民自然知道自己需要甚麼工具,這是還在摸索怎麼賺市場的股民需要學習的。
全球地位
台北股市不乏上市櫃公司在全球擁有高度市占率,甚至已經做到全球第一,可惜這些公司和真正壟斷全球、制霸全球的企業還是有相當大的距離,簡單評估方式是觀察公司調漲產品售價時的顧客反應,真正制霸全球者,顧客只能接受。
踏入新市場,第三步需觀察是否存在這類已制霸全球的企業,譬如美國的微軟、谷歌、可口可樂,但千萬不要急著持有,因為這類超強大的企業相當有存在感,換句話說,股價不可能超值,這是全球股市大崩盤後的投資首選。
人和:股民特性
接受吧!有人的地方就有內線交易。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賠錢的生意沒人做,這是古今中外皆適用的道理,內線交易能夠帶來利潤,自然就有人在上面琢磨,會感覺台北股市的內線交易特別猖獗,那是因為台北股市的股民最熟悉的就是台北股市啊!不知道不代表不存在。
讓自己變強或選比較弱的對手。
台北股市相對於歐美主要股市是個自然人占比相對高的市場,有一派說法是這樣的市場比較不成熟,由於自然人組成比例高,股市表現較易情緒化,如果從另個角度來看,這不也表示對手比較弱,從市場汲取利潤的空間比較大?
換湯如果不換藥,成果依然難以期待。
如果在台北股市賺不到錢是因為不曉得該怎麼作能賺錢,換市場只是換地方摸索而已,就像釣魚如果是因為不會釣而釣不到,換池塘並不能解決不會釣的問題,正視問題根源是最重要,問問自己知不知道該怎麼賺市場?想賺和能賺不同。
勝兵先勝而後求戰
歷史不斷地重複著自己。參與金融市場買賣交易,認識人性的恐懼與貪婪是重要的環節,藉由這份認識再深度自省,提升內在層次,這段歷程如果只靠實戰累積經驗,耗時甚鉅而且結果難免偏頗,這部分需靠開、收盤外的時間,透過歷史研究加速、補實。
西元兩千年以前的時空,電腦運算速度與網路普及程度皆處萌芽階段,光是取得資訊就已經有相當大的難度,前輩在困境中的解決方案是到圖書館翻閱舊報紙,感受時空中資訊傳播的同時,抄騰歷史交易紀錄並繪製手工圖,相當苦的苦工。
隨著科技的演進,當今時空已經相當簡化資訊取得的難度,至少在蒐集資料這端已經不像過去那麼耗時,可惜普遍股民依然缺乏處理資料的能力,當然還有更多是因為輕視市場而忽略歷史研究的重要,這是交易虧損的主因。
沒有歷史作佐證,交易信心從何而來?理解如何賺市場後,踏入新市場的第四步是尋找適合的物件,這部分可以舉個反向的例,譬如美國股民藉由投資偉大企業賺取股利,這邊的偉大企業指的就是前述能壟斷全球、制霸全球的企業,那這個交易法就不適合搬來台北股市,問自己下面這個問題自然有答案。
美國:可口可樂 = 台灣:?
台灣在全世界競爭力排名前面的企業是台積電、鴻海、聯發科,這些企業雖然是非常強大,但還沒有強大到調漲產品售價可以讓顧客只能吞下去,基於這個不爭的事實,想在台北股市運用偉大企業投資法將寸步難行。
對於已經能賺市場的股民來說,能否順利移植交易法將是獲利關鍵,這部分需要經過對新市場作歷史研究來佐證,這也是前述談資訊取得需有歷史資料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