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幣圖誌Bituzi - 挑戰市場規則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359

全面啟動的網銀服務,金融股準備甦醒?

$
0
0
Eric是個初到美國的遊學生,
人生地不熟、語言又不太通的他,
打算在銀行開戶、辦張提款卡以利未來消費使用。

他帶著忐忑的心情進到銀行,
一眼望去卻看到整間銀行空蕩蕩,幾乎沒有行員。
詢問後才知道原來現在許多業務都網路化了....
大部分的服務在網路上點幾個按鍵就能達成,
因此現今銀行內配置的的行員只剩零星幾位,
還幾乎都是工讀生!


眼看只剩非預約開戶的櫃檯還有人在排隊,
Eric等了老半天終於輪到他,
但搞不懂Checking Account(支票帳戶)和
Saving Account(活存帳戶)差別的他,
在櫃檯人員的指示下各開了一個,
卻被告知正式的提款卡要兩個禮拜後才會寄給他。
還被莫名收了帳戶管理費...(台灣幾乎都沒在收)

又經過兩個禮拜的苦苦等待,
Eric始終沒收到提款卡,
只好再跑一趟銀行瞭解狀況。
結果不知怎麼地又開了個Traveling Account(再度被收取費用)
接著又是兩個禮拜的枯等...提款卡還是沒寄來,
打電話去銀行詢問,竟然被告知因為某些原因帳戶被凍結!?
又要請他去臨櫃處理...
不幸的是,Eric沒待多久就要回國了,
前後花費一個多月的時間還沒處理好,
受夠如此低效率的服務Eric對自己發誓:
「以後要去銀行辦的事都用網路申請」
既能事先準備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又沒有語言障礙。
從此不用再怕銀行櫃檯任意收取手續費、隱藏費用、
設計罰款陷阱等問題。

歐美銀行的寫照

以上案例,
完整呈現歐美國家銀行的寫照,
在先進國家,網路銀行功能已涵蓋大多數的服務,
而尚未被網路取代、仍需臨櫃人員協助的項目,
通常辦事效率非常低。

各位讀者是否已經發現,
現今銀行內幾乎都設有自動存款的機台,
這也是機器逐漸取代人力的一個例子!
我們可以大膽推測:
除了美國之外,台灣也將在十年內,
銀行將大幅縮編櫃檯人員的配置
!」

因為這是數位銀行的時代,也是全新的戰場!

銀行從業人員還是鐵飯碗嗎?

下表是全球的銀行市值排名


我們以表中的美國四大商業銀行來做簡單介紹

富國銀行(股票代號:WFC)
在2013年時,超越中資的銀行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銀行,
在這篇『老實銀行160年來都賺錢的真實故事』有完整介紹

我們在兩年前撰寫這篇文章的時候,股價才42.63元,
現在這檔股價已經逼近60元大關了...

JP摩根大通銀行(股票代號:JPM)
美國大通(Chase)是JP摩根大通的商業銀行部分,
而在投資銀行的部分也是高居第二名,
JPM同時也是道瓊30成分股之一。
在2012年因為交易的疏失造成爆賠60億美元,
還被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等監管機構開罰9.2億美元,
這就是歷史著名的『倫敦鯨事件』

美國銀行(股票代號:BAC)
美國歷史第二悠久的銀行
也是該行發明了銀行信用卡VISA CARD
並擁有世界上最多的線上註冊用戶,
業務主軸在於對個人、企業的存放款,
就如其名,美國銀行有超過85%的收入來自美國本土。

花旗銀行(股票代號:C)
在超過100個國家有一億個以上的客戶,
成為全球連鎖性最高、業務種類最齊全的金融集團,
雖然在商業銀行的排名是第8,
但在2015年投資銀行的排名是第一名,
在歷史上是第一家給儲蓄帳戶採用複利計算制度的銀行,
這四家公司的近五年股價成長幅度,
也和該排名有相當大的關連。

以下是這四大銀行的重要財務數據

補充:單位為美元(B=十億;M=百萬);股價以7/30收盤價計

若我們也把台灣的兩大銀行龍頭拿來做比較

補充:單位為新台幣(B=十億;M=百萬);股價以7/31收盤價計

在這邊我們採用淨收入(Net Income)而非營業收入(Revenue)
因為銀行業跟其他產業不同,
與販賣商品的收益相比,
銀行的最主要的獲利在於利息的收入,
因此我們在比較銀行間的好壞,
通常是看其總資產與淨收入

我們可以從表中得知,
美國銀行龍頭的資本額大得驚人,
但是淨收入卻不如想像中厲害,
這是為什麼?

網路世代-第三方支付的崛起

現在人們普遍都對理專、保險員不信任,
喜歡自己做研究、不買玩法複雜的投資工具,
現在互聯網紛紛跨足來賣基金、保險而不透過銀行,
他們的理財平台提供的金融投資產品。
普遍都比銀行端擁有更高利率、更划算的手續費,
付費方式又結合了第三方支付的靈活彈性,
(ex.阿里巴巴把支付寶帶進基金銷售)
這些「絕對優勢」成功給了傳統銀行痛擊,
但,這些銀行就這樣坐以待斃?

銀行的變革-行動支付的結合

傳統銀行畢竟擁有龐大的客戶基礎,
且擁有難以數計的服務據點,
即使互連網的理財平台以更優的金融商品瓜分了銀行的利益,
但要完全取代傳統銀行也絕非易事,
現在銀行已經大部分業務電子化
就連以前需要親自跑銀行的信用核准、貸款申請等等,
現在都可以線上解決,
如今塑膠貨幣也進入新的格局,
科技大廠紛紛和銀行聯手推出行動支付。
例如: Apple Pay、Google wallet

像Apple已經和500家以上的銀行合作,
可以支援Visa、MasterCard、American Express
等三大信用卡,
台灣現在用非現金支付的風氣還不明顯,
但在國外,手機和信用卡的結合已不少見,
各位試著想像:
出門只需帶一支手機、口袋不必卡著鼓鼓的皮夾,
再也不怕錢帶不夠,
買賣東西也省去找零錢和收發票的麻煩。
這些許多累積起來的「小方便」,
無形中為人們省下了非常大量的時間。

在上週的文章我們探討了升息對債券的影響
有讀者來信說想要知道升息對美股的受惠族群,
其實本篇介紹的金融類股就是升息受惠族群(因為利差擴大得利)
而壽險業亦是同樣道理...

保險業者是升息最大贏家

明星級債券經理人葛洛斯(Bill Gross)曾在接受CNBC專訪時表示:
「長期低利率讓美國、歐洲的保險公司
難以找到可滿足獲利目標的金融資產」

在連續升息的情況下,保單預定利率跟著往上調整,保費就會降低,
較低廉的保費將有助於保單銷售,尤其利變型保單更是熱門,
受利率影響較大的終身壽險、儲蓄險或長年期醫療險
若保單的預定利率提高一碼,至少可以便宜一成,
(但該預定利率仍取決於各公司的資產與負債配置狀況)
較不受利率影響的意外險、醫療險、產險等等,
則調降幅度不大,甚至不會有任何調降。

至於投資型保單要拆成兩部分來看:
保險的部分因為採取自然保費,受利率影響較小;
投資的部分則與利率變動無關。

此外,保險公司過去銷售較高利率的保單時,
會有利差損的問題,
所以升息也會減輕保險公司的財務壓力。

這邊介紹兩家在美國以壽險為主要業務的保險公司

大都會人壽保險公司(股票代號:MET)
這家是美國最大的人壽保險公司,
除了美國外,在全球其他地區也居於市場領導地位,
例如:拉丁美洲、歐洲、日本、韓國等等

林肯國民公司(股票代號:LNC)
林肯金融集團旗下,具有百年歷史的保險控股公司
也是美國第一家再保險公司。

下圖中的灰框是升息期間,週期為月線

我們在兩年前所介紹的富國銀行如今股價成長了35%,
在金融海嘯後到現在,
就連美國的大型金融股都有這種爆發力,
這就是美股的魅力所在。

美國準備進入升息循環,
大家不妨也來研究這些產業,
尋找能夠切入買點的升息概念股吧!

如果喜歡我們專欄文章,請點個讚給我們一些鼓勵,
分享知識給更多朋友,謝謝。
銀行的分點過去有著極大的優勢,在新的數位金融時代,大家比的是網路銀行的使用感受度,是否友善、親切、讓人覺得使用無難度。台灣的銀行業會不會追隨歐美的腳步我們無從得知,但肯定的是,數位網路銀行這塊誰越早作,未來的市佔率就會稱霸!

或許您對更多美股文章有興趣
買下地球系列--美股ETF國際代碼整理(前進海外必備)
電信三雄定存股,台灣美國比一比
22歲賺到歐元市場的暴利,是奇蹟?抑或是危機?
快速入門美股工具,克服四項跨不出台股的錯誤心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35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