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麻將談起
東方的麻將就如同西方的橋牌,都是桌上的益智活動,還記得第一次打麻將是13歲的時候,相信不少讀者在更年輕的年齡就有接觸,畢竟麻將堪稱中華文化的精粹,筆者平常是不打麻將的,只有農曆年才會與家人或好友摸幾圈,輸輸贏贏倒也樂在其中,畢竟麻將是零和遊戲,過度重輸贏還挺傷感情的,直到前些年的某次牌局讓我改觀。那次在牌桌上,朋友打到有點上火,主要是牌友真的打的太亂來,所謂不按牌理出牌大概就這個概念,莊家連莊不好好圍莊,莊家的上家還在那邊想打碰碰胡,結果碰到忘記莊家是連幾拉幾自摸,這個稍微有在打麻將的都能理解那火氣的來由,打的底台不大,輸贏不多,但不好好打也是會傷感情的。
畢竟大家都是好朋友,而且還是逢年過節,火氣是來的快也去的快,後來他介紹一本麻將書給那位不按牌理出牌的牌友,筆者好奇也找來翻翻,赫然發現益智活動還真的都有異曲同工之妙,下面節錄一段內容分享給讀者。
基本模型
一雀四圈,在無人連莊的情形下,會打16副牌,以每個人胡牌機率相等的情況計算,連莊率也是1/4,便會打到20至21副牌,以平均值計算,一雀會自摸三把到四把,如果都不是我們自摸,只要不放槍,一雀胡四把就立於不敗,摸兩把幾乎必勝。
20到21副牌只要胡四把就立於不敗,平均五把牌只需要胡一把,許多人把把玩把把聽把把放,甚至有時候沒聽就放,還自怨自艾的說自己牌運不濟,這種人根本是得槍癌,不了解麻將的精髓。
記住,麻將不是把把要玩的,把把要玩的去打電動就好了,聽牌不是放槍的理由,聽爛牌而亂放槍是肉腳的證明,剛學會打麻將的人也能打到聽打到胡,你和他們差在哪裡?
節錄自《麻將大富豪》
20到21副牌只要胡四把就立於不敗,平均五把牌只需要胡一把,許多人把把玩把把聽把把放,甚至有時候沒聽就放,還自怨自艾的說自己牌運不濟,這種人根本是得槍癌,不了解麻將的精髓。
記住,麻將不是把把要玩的,把把要玩的去打電動就好了,聽牌不是放槍的理由,聽爛牌而亂放槍是肉腳的證明,剛學會打麻將的人也能打到聽打到胡,你和他們差在哪裡?
節錄自《麻將大富豪》
最有感覺的是這兩句:剛學會打麻將的人也能打到聽打到胡,你和他們差在哪裡?
建構基本模型讓我們瞭解攻守的頻率概況,過度保守是不會贏錢的,但過份積極只會浪費精神和資源,重點先掌握到不用把把玩的心態觀念後,再來就是要懂得如何評估這把牌起手的好壞,才能合邏輯的選擇攻守的時機。
導引至股票
股票買賣交易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益智活動,套用前述這款益智活動的觀念,可以發現許多相似的地方,譬如只要學會怎麼下單,不管是電話、電腦、手機之類各式媒介,只要成交就有機會能贏錢,如同打麻將只要知道如何能胡出就有可能會胡,事實上,許多人參與股票買賣交易跟打麻將一樣,雖然心裡想要贏錢,但其實只是在打交際。股票和麻將還是有根本的不同。
麻將有自摸的問題,就算已經進入絕對防禦不放槍,還是有可能會被自摸,作股票就沒有這種困擾,因為挑不到好物件可以不要作,沒進場就不會輸錢,這跟打麻將拿到爛牌還得硬著頭皮打是不同的,因此股票的難題會快速進入如何評估行情的品質?
行情品質的評估主要區分兩大塊:
●勝率
●益損比
勝率是優於益損比的,先追求勝率再追求益損比才是合邏輯的路線,畢竟平倉的結果只有輸或贏兩種,不會同時有輸又有贏,如果結果是輸錢,那進場前有再好的益損比也只是期待,就如同想要作大牌卻放槍,一切都只是枉然。
作股票放棄勝率低的行情是有必要的,這種行情會擾亂心神;勝率高即使益損比稍差還是可以酌量參與,畢竟屁胡也是胡,有得胡當然可以胡。
專欄走到尾聲,筆者想問的問題是:基本面怎麼評估勝率?
筆者看到兩個實況,有些思緒,分享給各位。
有些大投資人在進場前不但深度研究,出手買股票就買到能影響經營階層,甚至串連產業上下游讓標的由虧轉盈,這是他們提升勝率的方法,就成果而言是相當有效。
有些法人透過拜訪公司取得深度的資訊,有些專業投資人藉由強大的人脈網絡能產生資訊不對稱,這是他們提升勝率的方法,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人這樣搞,因為這是人性,不是台灣獨有的,只是我們平常泡在台灣,比較常聽到而已。
筆者評估自己既不是大投資人也沒有內褲線,只能從買賣交易的真實結果來推演交易的勝率,這是接受現實殘酷後的好方法,這技術讓筆者從不懂事時候的賺賺賠賠輾轉可以作到懂事後的賺賺賺賠,快樂過生活,回首來時路,還真是段奇幻旅程阿!
買賣交易也是種益智活動,需要適度放棄才能成為贏家,單筆賺錢沒有難度,就如同胡一副牌沒有難度,重點是如何能在行情節點作結算常常結出獲利,就如同麻將每雀四圈打完常常可以收錢,掌握並實作這個觀念,才可能長時間持續從市場汲取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