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賣之道
買賣股票與買賣工業量產的商品有根本的不同,因為股價在進貨到出貨這中間有相當的時間差,而工業化量產商品的定價則隨著經營的考量可以隨時調整,但進貨所需要思考的內容,卻也有遙相呼應之處:好不好賣?利潤多少?大部分的投資人沒有做生意的經驗,買進任何商品幾乎都是因應生活在消費,這些買都不是為了賣,譬如要不要用2.5萬買進iPhone 5S?考慮的內容只有潮不潮?這跟店家考慮要不要用1.5萬進貨是截然不同的思維,主要差異在於預期的賣價好不好?
當消費者養成這樣的買賣習慣後,自然成就買股票很容易榮登最後一隻老鼠的結果,因為買進的時候沒有考慮兩大要素:進貨成本、預期賣價,孫子說:「妙算則勝」,當投資人開始有意識在思考賣的問題,對於賺市場將有顯著的效益。
從工業量產到藝術限量
特別有感是源於下面這段對話。「先前有位客人花了50萬跟我買了一幅畫,最近在考慮要不要打個電話給他,請他HOLD住先不要急著賣,因為那個畫家的油畫最近已經開始在漲,而且還漲得很兇,相信不久後,版畫肯定也會跟著水漲船高,有機會讓他賺到一筆大的。」
如果只是盲目期待版畫的價錢會水漲船高,那很可能只是自我感覺良好,但今天已經看到同畫家的油畫開始在漲,按過往的經驗,合理推演這個資金的追逐會擴散到其它作品,那是遠遠不同層次的買賣觀,有根據的就不盲目。
限量的商品要HOLD住。
股票在漲勢過程要HOLD的住其實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多少人從賣掉以後開始扼腕,時間、價位的煎熬絕對不是只有發生在進場買進後的跌價,有時候,在退場賣出後的漲價,更是讓人捶胸頓足,獲利過程才是最難熬的。
尋找下個潮物
漲跌的內涵源於資金追逐股票、股票套現資金的相對強度。為何要HOLD住版畫?因為根據經驗與市場現況,這是下個資金「將」追逐的對象,套用到股票市場也有觸類旁通的思維,譬如當年洋華(3622)在2009.03.25上市櫃,他的大股東合機(1618)可是從2009.02初就已經開始默默地漲,從5元漲到13.4元,在洋華確定上市櫃後,相反進入橫向組合整理,直到同年五月初才飆風再起。
合機在整理的這段時間,洋華從180元漲到320元,換算%數將近77.8%,根據市場經驗,這中間存在母以子貴的題材,2009Q1公佈的淨值是24.79,2008Q4的淨值是13.98,這個淨值的暴漲,就是持有洋華的漲價所造成的,根據當年已公開的資訊,不用等到2009Q1的財報出爐就能算出來!
用基本面做股票能做到這個高度,就有洞燭先機的FU了。
金融操作是思考的產業,經驗的累積相當重要,化繁為簡探討買賣的內涵,說穿就是要找資金將追逐甚麼股票,甚至連時間點都能初步掌握,就像前述洋華與合機的例,行情發動的時間與2009Q1財報的發佈相當接近。推理、美感、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