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運用到股票市場,卻常有資訊落後的困擾,而本益比的套用方法更是眾說紛紜,
接下來將從實務操作的角度,探討盈餘、本益比在實戰過程如何使用會更有效益。
盈餘的本質
盈餘從本質來思考,反應的是企業的獲利能力,在衡量公司價值是相當重要的環節,相關的財務比率主要有營業利益率、稅前淨利率、資產報酬率、股東權益報酬率,
由於這幾個重要的比率在網路上可以查到相當豐富的文獻,這裡不再多作贅述。
實務操作在認知盈餘數字,第一要務是確認盈餘的組成,也就是業內、業外的比重,
正常情形下,業內的損益是可以用來推演未來的,這部分可參考年對年的盈餘數字,
業外的損益通常是比較非常態的,譬如賣土地、賣子公司的利潤,沒有再現的基礎。
瞭解普遍的處理原則後,當然也要認識特殊的情形,如同營收相關內容所關照的,
某些產業譬如營建業、設備業,入帳時點不定,盈餘本身比較沒有規律可循,
這種產業的盈餘數字僅供參考,重點漲跌與投資人對未來的預期、展望有關,
即使盈餘數字的參考度不高,仍可藉由其它事實,推演未來漲跌勢。
業外收入的部分,並非全都是無可推算的,注意到營業外收入有個科目是:
「投資收入/股利收入」,有的公司擁有優質的轉投資,每季都能帶來利潤,
譬如:江申(1525)就是這麼一家有趣的公司,有興趣可以再深入研究它的財報。
本益比的思維
盈餘與股價間的關係,主要是靠本益比作連動的,計算方式主要有兩大類:一類談的是當下的本益比,一類談的是推估的本益比。
所謂當下的本益比,談的是最近四季累計盈餘與成交價之間的關係,舉例:
世界(5347)最近四季的盈餘表列如下:
最新四季每股盈餘 | |
102第3季 | 0.77元 |
102第2季 | 0.71元 |
102第1季 | 0.57元 |
101第4季 | 0.48元 |
2014.02.14收盤價是40.15元,累計四季盈餘是2.53元,換算本益比約15.87倍,
這種算法是最粗略的,因為累計四季盈餘涵蓋業外收入,但業外通常不俱再現性,
特別強調這點是因為在許多時候,會有假借龐大一次性業外來魚目混珠的情形,
倘若不俱備正確觀念,亂套用本益比,很容易把自己騙進場再來怨天尤人。
推估的本益比因為盈餘的估算方法千變萬化,同樣以前述的世界(5347)為例,
有個作法會用前三季累積盈餘2.05元,推估全年盈餘2.05 ÷ 3 × 4 = 2.73元,
然後再換算本益比為40.15 ÷ 2.73 = 14.71倍,實作的估算方法真得很多,
如果是要處理成長股,在這兒提供一個好用的估算方式給各位作參考。
打開損益表,觀察過去四季的業內收入是否與盈餘同步成長,結果表列如下:
最新四季營業利益(單位:百萬) | |
102第3季 | 1,375 |
102第2季 | 1,261 |
102第1季 | 957 |
101第4季 | 698 |
可以看到業內收入確實如盈餘所表現的同步成長,這時候可以最新盈餘為基礎,
換算三季後看到的最近四季累積盈餘為0.77 × 4 = 3.08元,再計算本益比,
重點要尋找至少連續兩季成長的股票,這招才會好用,回歸作多最原始的期待,
既然要套用盈餘的觀念,當然是找成長中的股票,長遠來看也比較有發展性。
實務中的本益比
實務操作中,計算出本益比是煩惱的開始,因為緊接著的問題是大哉問:「這支股票的本益比到底是低還是高?」
市場普遍用來解決這個問題的思維是運用財務管理的內容,先取出同產業個股,
計算同產業個股的本益比,再經過一連串的調整,得到相對市場高低的結語,
然後就卡在這個環節無法動彈,因為即使找到的股票本益比相對市場均值低,
也無法有效排除後勢可能出現個股價位不動,市場均值下降的情形,
意思是,到底是低的要往高的靠攏?還是高的要往低的靠攏?
另外還有個常用的方法,尋求個股的歷史本益比區間,看目前與歷史的相對位,
這個邏輯聽起來很不錯,但實務上有個問題,請看到下面這兩個例:
第一個,股價15元,年盈餘0.5元,淨值25元,本益比30倍;
第二個,股價900元,年盈餘30元,淨值100元,本益比30倍;
兩個例子都是本益比30倍,但是成因卻有顯著差異,前者與淨值有關聯,
後者可能與投資人對未來的成長性有所期待,同樣的30倍,不同的內涵。
高本益比的呈現有本質的差異,低本益比的部分則會受業外收入影響,
這部分就不再贅述,重點在套用歷史本益比區間時,需瞭解數字的來源,
再好用的方法如果被亂套用,最後結果還是不盡理想,甚至不堪設想。
接下來用舉例的方式,提出一個在下常用的方法,解決前述這個問題。
F-亞德(1590)周線圖@20140214
當八月中旬公佈2013Q2業績的時候,即使簡單用上半年5.12元,換算全年獲利,
可得到10.24元的年度獲利預期,而且這支股無論從年對年營收、本業獲利來看,
都是在成長中,毛利率高達55.27%,相對上季仍成長,所以這個預期不算過份。
從當時時空回頭看該股的歷史高,座落在2011年的五月,而2011年EPS為9.00元,
換句話說,2013年八月可以預期全年利潤大於2011年,但股價卻相對低於,
而時空當下看到的數據是年對年營收連續成長,毛利率高,本業獲利提升,
即使本益比已經約18.5倍,仍對後勢有相當大的期待,後來也真的上去創歷史高。
邏輯源點很容易理解,天底下誰與現在的自己最像,答案是前一瞬間的自己,
進入時間的洪流,加入時間的維度,與其拿同產業的股票與目標標的相比,
為何不拿目標標的在不等時空的表現來比較?這與歷史本益比很像但不同,
因為歷史本益比的用法是想買在相對低本益比的位置,但前述用法卻不是,
前述用法是想要買在本益比將由低往高的軌跡中,尋求成長成就市場的認同。
盈餘陷阱
由於基本面是時空顯學,盈餘成長對投資人存在著莫大的吸引力,但有時候,市場有自己的邏輯,或說,看到更遠的主勢者,可能會藉此反向操作。
奇美材(4960)@20130806日線圖
新聞:2013/08/06 16:42 奇美材上半年合併財報獲利12.8億,每股稅後2.61元
資訊時間 | 毛利率(%) | 營業利益(百萬) | 盈餘(元) |
102第2季 | 21.28 | 905 | 1.69 |
102第1季 | 10.54 | 356 | 0.92 |
奇美材2013Q2的財報是在下午公佈的,當日上午正常交易開小低走高收大陽,
其中巧合不禁令人莞爾,回到時空當下,看到財報數字肯定是很興奮的,
因為第二季的毛利率、營業利益、盈餘皆較第一季大幅成長,換算本益比,
即使用最歡樂保守的算法,下半年等於上半年,不考慮成長,也才約7倍,
如果用最激進的第二季放大四倍推全年,那本益比只有約5.4倍!真厲害!
可惜次日開高走低,流程間甚至跌破讓人莞爾的那支大陽的低,相當有意思。
好消息公佈後的價位低於好消息公佈前,這是相當不合理的,甚至要認真思考,
這個利多或許是被借來倒貨了,後來的結果是橫向整理,十月跌一段深幅,
直到十一月初公佈第三季財報,市場才逐漸恢復對這支股的信心。
買賣交易絕對要相信真實結果,像新聞這種理論上全市場都看的到的資訊,
舉前述奇美材為例,從結果來說,市場或說主勢者是對此盈餘數字充滿疑慮的,
倘若堅持不跑,正常都會砍在十月那段跌,籌碼洗乾淨,配第三季業績再來漲,
投資人當然是感到萬分不解,倘若下次堅持到底,可能就會作到一路向南的股,
回歸買賣氣認知圖意感受市場氛圍相當重要,自我催眠通常就只能碰運氣而已。
盈餘從某種程度上來理解,確實能反應公司的競爭力,對於認識公司體質來說,
絕對是不可或缺的資訊,但是股市有股市的邏輯,從盈餘到漲跌仍有段路要走,
本益比的思維有它的前提假設,不能亂套用,最後還是要回歸買賣的真實結果,
須瞭解漲跌反應的是未來預期的展望,尋求業績成長是為掌握後勢發展的共識,
若能在操作過程提防陷阱,經歷時間之長,自然能從成長股身上汲取可觀利潤。
絕對是不可或缺的資訊,但是股市有股市的邏輯,從盈餘到漲跌仍有段路要走,
本益比的思維有它的前提假設,不能亂套用,最後還是要回歸買賣的真實結果,
須瞭解漲跌反應的是未來預期的展望,尋求業績成長是為掌握後勢發展的共識,
若能在操作過程提防陷阱,經歷時間之長,自然能從成長股身上汲取可觀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