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幣圖誌Bituzi - 挑戰市場規則
Viewing all 1359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鈔票競賽的逐利遊戲--賭場莊家一定是贏家?

$
0
0
賭場給人的傳統觀感不佳,
別說是台灣、在各國聽到「賭」就聯想到罪惡、不道德。

一般人也許不會特地為了賭錢跑去澳門、新加坡等等,
畢竟真的要賭錢的人,在台灣就有很多地方可以去了...
(是否合法則又是另一回事)
但若是去購物、享用當地高級美食、住豪華飯店,
躺在空中花園的躺椅上,喝著飲料看海景呢?

「典型的賭博行業」早已慢慢淘汰...
不知道讀者現在有沒有發現一個趨勢,
現在幾乎都是以「整合型度假村」的型式存在
人們一旦決定花筆錢出國住那些高級度假區,
一定也會想要好好體驗一下附屬設施(賭場、劇院、SPA..等)
感受特別的事物、留下人生美好的回憶,
當你有「人都來了,就去感受一下氣氛吧!」的想法
就有了流連賭場的契機、給了賭場賺錢的機會。


因受到各國法律規範不同,
特許行業進入障礙高、形成少競爭者的寡佔市場,
我們在這邊選出三家有經營賭場事業的企業,
並比較一下去年2014年整年幾項重要的財務數據。

ps.除了EPS單位是美元外,其餘都是百萬美元


拉斯維加斯金沙集團Las Vegas Sands (股票代號:LVS)
是全球最大的賭場與飯店經營集團之一,
旗下的澳門威尼斯人度假村酒店,
目前全球最大、評價最高的賭場
在上表中的各項數據都是最亮眼的,
不愧被譽為世界最大的娛樂公司!

上圖為LVS週線圖(可點圖放大)




永利度假村Wynn Resorts(股票代號:WYNN)
為S&P 500中少見的博奕概念股,
永利度假村的EPS雖然是三者最高的,
卻也有手上現金不夠充裕的問題。

上圖為WYNN週線圖(可點圖放大)



美高梅國際酒店集團 MGM Resorts International(股票代號:MGM)
為拉斯維加斯最大、全球第二大博彩公司,
賭場是個非常重硬體設備的行業,
為了求新求變,常常把過時的裝潢和建物炸掉重建,
每年都必須在行銷與人事方面下重本,
美高梅酒店在營業成本、營運成本的支出沒帶來等比的回饋,
縱使營收是永利度假村的兩倍左右,
營業淨利卻連維持正數都無法,
若對上述財務報表名詞的互相關係不太清楚,
請參考這篇內容-美國第五大食品公司誕生—巴菲特的豪邁併購

上圖為MGM週線圖(可點圖放大)

博彩業的生意畢竟取決於週邊經濟體的興衰,
澳門是全球最大的賭城,
影響最大的國家也就是中國大陸,
中國的打貪政策已經造成相當程度的影響,
澳門的博彩收入已連續10個月下降,
今年3月份的月跌幅達39%,
較去年同期短少了140億澳門幣(約等於540億新台幣),
原本的賭客就會轉往鄰近、素質差不多的國家消費,
例如:新加坡
全球廣設據點的美資賭場將最為受惠,
賭場相關行業大動作裁員、歇業,
衝擊了VIP市場,也間接重創了賭場仲介這個行業。
賭場仲介在澳門約有200家合法掛牌、超過兩萬名從業人員,
光在去年2014年就有超過30家破產,
他們工作主要為以下兩種:

1.在各國(主要是中國)招攬賭客、像旅行團一樣安排到澳門酒店消費
富者恆富的M型社會,一個有錢人的消費可能抵過100個一般旅客
2.在賭廳內從事快速放貸現金或籌碼,並負責討債工作
賭場貴賓廳有九成都是賭場仲介找來的...

澳門也將信用體系差、信譽不良的仲介從這市場淘汰掉,
不管是賭場還是仲介,都因為現金流吃緊,
造成小的倒閉、而大的規模更大。
但即使VIP的市場萎縮,大陸旅客仍是澳門穩定的獲利來源
另一方面,大眾市場則仍然維持每年成長,
現在澳門博彩企業都開始大幅度縮編人手,
這都是當初擴張太急、展業太快所導致的。

賭場關門,博弈產業開始衰敗

美國東岸第一大賭城-大西洋城去年有4家賭場關門,
這個倒閉風難道意謂著博弈產業前景不佳?
其實不然,
4家中真正申請破產保護的只有Revel賭場,
另外兩家是因為總公司凱薩娛樂集團(Caesars Entertainment Corp)
自2008年金融海嘯高度金融槓桿導致負債越滾越大,
終於破產而收掉旗下賭場showboat和剛收購的The Atlantic Club
賭場部分其實根本沒賠錢,營運還是有賺。

儘管大西洋城的觀光旅遊開始黯淡,
但也是因為位於紐約市對岸、同州的澤西市建商推出大型建案,
將涵蓋摩天大樓、賭場、酒店、賽車場、會議中心等等,
衝擊東岸第一大賭城的原因所致。
「不是博弈產業的巔峰期過了,
而是傳統賭城將不再受到遊客青睞」

年輕一代的賭客,不喜歡燈光昏暗、菸味超濃的環境下賭博。
反而是燈光亮眼,看魔術show、燈光秀,
並且在充滿歡樂聲中...一步步把錢輸給了賭場。

下表為近十年澳門的博彩收入

ps.單位為百萬澳門幣 資料來源:澳門特別行政區暨普查局
博彩收入已經如此,
更不用提賭場週邊帶來的旅遊觀光商機,
儘管近幾個月澳門的博彩收入遭遇了金融海嘯後最大跌幅,
還有澳門貧富差距、社會治安、政府過度挹注資源等問題,
但光是近十年來的成長率就已驚為天人,
許多國家還是紅著眼想跟上。
下圖可了解各國的博弈產業發展概況

整合型度假村很多也設有會議中心,
讓人既能言商、又能應酬,
把「賭」自然地融入娛樂之中。

現在網路博弈發達,許多地方也有休閒賭場,
觀光促成博奕;博奕也帶動觀光,
唯有透過「轉型博弈」不同的面貌,
才能吸引越來越挑剔的觀光客。

左圖為澳門威尼斯人的室內運河;右圖為新加坡金沙酒店的57樓露天泳池


這樣的轉型也讓各國更容易通過營建賭場的法案,
縱使賭場林立使得能分到的財源越來越少,
能藉以淘汰財務體質不好、規模小的公司也是件好事,
傳統的想法都是以為賭場是穩賺不虧的生意,
事實上如果客人不上門玩,莊家哪會賺錢?

賭場變成要把吸引人上門當成是第一課題。
也在此砸重金,不管是建築裝潢、大量的保全、高昂的人事成本。
賭場氣氛的營造、外加思考如何把觀光業結合賭博,
這些就是最大的挑戰。

金沙集團(代號:LVS)、永利(代號:WYNN)、美高梅(代號:MGM),
都是在美國上市、全球設點的大型美資賭場。
如果想要成為全球觀光賭場的股東,
買進股票就可以美夢成真!

觀光業是經濟循環的正相關產業,
目前全球的景氣依舊穩健向上,或許是不錯的投資項目。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的話,歡迎分享給更多朋友。
全球大小事,盡在美股幣圖誌!
人類長久以來的習慣--賭,不因時代而消失,只是進化為觀光業,而賭場公司的經營不只是計算賠率而已,把自己當成一個精品度假村來經營,更有吸引力!

或許您對更多美股文章有興趣
債券、股市、利率,今年投資不能不注意的三大風險
瑞郎風暴讓華爾街上演悲慘世界--破產人數持續增加
22歲賺到歐元市場的暴利,是奇蹟?抑或是危機?
快速入門美股工具,克服四項跨不出台股的錯誤心態
到底印夠了沒?美國才剛要收,現在輪歐洲開始印?

人生只有一次不能重來,你還在相信期望值!?

$
0
0
上一篇我們得到一個結論跟公式,勝率50%,賠率為2的賭局。玩T次的期望值為
[1+f(p(1+b)-1)]^T = (1+0.5f)^T

注意到上面期望值的意思是:如果我可以重複一模一樣的實驗無限次時(毎次實驗玩T回合),而每次都下注f 比例,則隨著重複實驗次數越多,毎次實驗的資產平均值會越接近(1+0.5f)^T。

在這樣的條件下,當然f=100%是最好的選擇,因為計算出來的期望值最大。上篇文章很多人認為問題是出在 f=100%,如果你有仔細思考過,就知道這絕對不會是問題。

如果我每次實驗的T步過程把把全押,在T步內輸光就停止。如果沒輸光,則這條路徑(一路連贏T次)所帶來的報酬將使整體平均資產(重複實驗的平均)大大提高。即使這個機會很小,但因為實驗可重複無限次,只要遇到一次連贏,那就是會有這樣的"期望值",這也是期望值的意義。

在繼續講下去之前,基於上篇的激烈討論與認為牧清華數學程度有夠差的指教,我還是認為有必要先用文字敘述的方式講解一下期望值的概念。

這裡所說 "可重複無限次的實驗",可以想像是當毎次實驗結束後,就乘坐時光機回到當初實驗的時間點與回到相同的環境條件,當然包刮又有原始資金讓你"再重複作一模一樣的實驗"。然後把過去每次時光旅行後的實驗結果加總起來平均,叫做"期望值"。

從直觀意義去解釋正期望值

試想一下當我們遇到正期望值的賭局。何謂正期望值? "平均來說",每玩一次,1元可以變為x元,且x>1。再強調一次,這裡的"平均來說",是說實驗可以重複無限次後,加總的平均。既然每玩一次1元可變成x元,x又大於1。在這樣的好康下,當然是押越多越好,押100元就變為100x元,押1000元就變為1000x元。因此,在利潤最多的驅使下,下注金額是多多益善,有多少押多少,如此思考公式推導出來為f=100%也不足為奇了,但記得這樣的敘述是平均來說。(在強調一次,因為是"平均"賺最多,所以是考慮實驗可重複無限多次的情況下)。

然而這真的是我們要的最佳化嗎?記得我們的目的是"賺最多錢",但上面的結果是"實驗無限多次後,平均起來賺最多錢"與現實不同的是,我們只有"一次實驗的機會"

所以這真的是我們要的最佳化嗎? 很明顯答案是"NO"!

我們要最佳化的不是這個期望值,而是要想辦法"在一次的實驗機會裡賺最多錢"

可惜的是對於上面這件事,我 們 無 能 為 力!

如果你要根據期望值下注,那下注100%的確是最好的下注方式,但是你要保證你可以重複這個實驗無限多次,然後最後你的損益是這無限多次實驗結果後的平均。可惜實驗無限多次作不到,未來發明了時光機或許有可能!

但也別那麼絕望,對於"只有一次實驗機會賺最多錢"這個目的,我們仍然可以將目標放在:
將T步裡,每一步的 "期望平均複合成長率"最大化。

意思是說,我們無法重複玩一模一樣的賭局很多次,所以不能拿期望值最佳化當作我們獲利最大化的設定。但如果要玩T步(一次實驗裡賭T次),我們可讓每一步的 "期望平均成長率"最大。

"期望平均成長率"的意思是說: 在T步過程中,不管是哪一個路徑到達最後的結果,平均來說(幾何平均),每一步的成長率最佳化。講明白點,我們不能回到過去的時空(空間)重複時驗,但我們可讓這場賭局的時間長長久久(無限多局數),使得幾何成長率最大化。這是一種時間換取空間的概念。

人生不能從來,但可讓過程長長久久,細水長流

一樣考慮勝率50%,賠率為2的賭局。如果我今天玩一次實驗就走,不玩了。則玩一次的資產成長率期望值為

50%*(1+2f) + 50%*(1-f) = 1 + 50%f

也就是我們熟悉的期望值(or 算術平均數)。因為只玩一步,這個值同時也是幾何平均報酬。我想沒有人會有爭議,很明顯要"最大化期望值",f 要選擇100%。畢竟你只有一次機會,贏了就走,輸了也走。有一半的機率輸光,有一半的機率贏錢,且翻兩倍。期望報酬為1.5倍,也就是賺5成。

但是你會全押嗎? 不會,除非你賭性堅強,因為大家都知道還有一半的機會會輸,輸光就沒了,即使你只玩一次你也不會想要輸光。

如果你賭兩次,兩次後就不玩走人。分析如下:

Case1. 25%的機率 win, win: 資產成長率為 (1+2f)(1+2f)
Case2. 25%的機率 win, lose: 資產成長率為 (1+2f)(1-f)
Case3. 25%的機率 lose, win: 資產成長率為 (1-f)(1+2f)
Case4. 25%的機率 lose, lose: 資產成長率為 (1-f)(1-f)

注意到,我們希望的是玩兩次後的資產成長率最大;我們要計算的是資產成長率的幾何平均報酬,因此上述每一種情形的資產成長率還要再開二次根號,才叫在這個case底下的幾何成長率。

Case1. 25%的機率 win, win: 資產成長率的幾何平均為 [(1+2f)(1+2f)]^(1/2)
Case2. 25%的機率 win, lose: 資產成長率的幾何平均為 [(1+2f)(1-f)]^(1/2)
Case3. 25%的機率 lose, win: 資產成長率的幾何平均為 [(1-f)(1+2f)]^(1/2)
Case4. 25%的機率 lose, lose: 資產成長率的幾何平均為 [(1-f)(1-f)]^(1/2)

將上述四個值平均後 (相加後除以4),稱為"期望平均複合成長率" (EACG, Expected Average Compound growth)。在只玩兩次的條件底下,我們真正要最佳化的是這個值(EACG),而不是單純的最佳化四個Cases的算術平均。

下面左圖是玩一次就走的情形,全押是最好。下面右圖是玩兩次就走的情形,壓50%時EACG最大,有1.125的EACG。這意思是說平均每次下注 f=50%,資產會成長1.125倍,也就是淨賺12.5%。


只玩三次的最佳下注方式為f=37.868%,資產成長率為1.09283;
只玩四次的最佳下注方式為f=33.626%,資產成長率為1.082059。

"期望平均複合成長率(EACG)"分別如下:



只玩五次的最佳下注方式為f=31.48%,資產成長率為1.076685;
只玩六次的最佳下注方式為f=30.19%,資產成長率為1.073467。

"期望平均複合成長率(EACG)"分別如下:


你一定會很好奇,那凱利去哪了!? 凱利考慮的其實是玩"無限多步"(i.e. T=無限大)的賭局的最佳下注比例。這裡的最佳也是讓無限多步裡,每一步的"幾何平均成長率"最大。

根據我們上述只玩1次到只玩6次的實驗數據,有沒有發現所押比例f越來越低,EACG也跟著越來越低。如果再繼續讓T跑下去,你會發現下注比例f會慢慢接近25%,當玩無限步時,那最佳下注比例就是凱利的25%了。如下圖所示,綠色水平線25%是藍色最佳下注比例的漸近線。
很神奇吧! 我們追求的是凱利比例沒錯,但記得那是一種當賭局準備玩無限多步時(T=無限大)的最佳化過程。可惜賭局局數往往是有限的,人生也是有限的,是不是該take有限局數下的最佳化f,那就是賭徒在思考的問題了! (意思是說風險過大,想想T=1梭哈後輸光的極端Case!)

這跟人生道理很像,賭局是有限的,人生也是有限的。賭徒追求的是一次利潤最大化。但因為時光不能重來,我們只能當作無限步的賭局去最佳化下注(Kelly);人生也是有限,人生追求的是穩定中求成長發展,所謂的穩定,是衡量風險承受後的最佳化過程,考量的是長遠下來利益最大化的結果。

賭博人生,如此而以!

星期二;一天一錠,效果一定,歡迎訂閱「幣圖誌Bituzi電子報」

牧清華很喜歡彭明輝教授"困近與抉擇"文章裡的一句話: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絕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毀了一個人的一生,也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救了一個人的一生。

彭教授很厲害,從人生的角度也看出博弈與交易的根本道理:每一次的失敗都是一個過程而以,每一次的成功也只是過程。我們追求的是每次都比上一次更進步,我們最佳化的是每次進步成長最大。也就是人生這輩子的EACG,而不是人生輪迴多次的期望值!

無感的萬點!您還在看上市加權指數嗎?

$
0
0


台股在2015.04.27(一)的盤中成功挑戰萬點,次日高價再創高,可惜最後收盤皆未能收高於萬點大關,原本萬點重現應伴隨著的歡欣鼓舞並未出現,相反市場買賣氣呈現相對清淡,2007年的氛圍都比現在熱絡太多,到底問題出在哪兒?

扭曲的上市加權指數

筆者在專欄提到關於加權指數的文章有下面兩篇可供參考:
大立光刷新台股歷史高價的啟示
漲跌推理系列‧加權指數(0-2)

上市加權指數在大立光突破台股歷史天價的時候,其實已經在暗示有意上來挑戰歷史高點12682,目前的萬點只是階段性的里程碑,但就在前陣子上市加權指數挑戰萬點的關口時,普遍市場參與者都有感受到市場氛圍的違和感。

明明上市加權指數已經創2007年留下的高點,為什麼市場還是這麼清淡?此時參與台股的操作者,無論是想作差價或想賺股利,都應認真思考這個問題:上市加權指數對操作股票到底有甚麼意義?

編纂指數的目的

如果將思緒推回最原始的虛無,請問:編纂指數的目的是甚麼?

編纂指數的目的,簡單的講,想藉由簡單的數據呈現,反應整體市場總的變化;當看到S&P500跌2%,合理期待S&P的成分股大部份在跌,編纂指數的目的,是不是應該要這麼單純?回頭檢視台股,其實早已不是那麼單純。

現在台北股市只剩上櫃加權指數是片淨土,或許有讀者會想,自己買的股票並非上櫃股,觀上櫃加權指數有甚麼意義?關於這點,在下的回答很簡單,S&P500雖然已經包含500支股票,但在美國所有公開交易的股票支數何止500支,難道持股不在這500支裡面,就不用關注S&P500指數的漲跌?

當指數能夠充分反應市場氛圍,觀察這個指數才有意義。

其實沒有違和感

來看看下面幾個數據:

月份高價上市加權指數上櫃加權指數
2007.079807.91238.35
2007.109859.65199.96
2008.059309.95164.15
2011.029220.69147.56
2014.079593.68155.42
2015.0410014.28146.95

從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到,當上市加權指數突破2007年十月的高價時,上櫃加權指數連2008年五月的高價都還碰不到,離2007年高點還有好大段路,有否再次感受上櫃加權指數比較能反應實況?從上櫃加權指數來看,其實沒有違和感。

該怎麼應對這個假貨

最近台灣的黑心食品很多,從地溝油到工業原料實在是族繁不及備載,面對不能忠實反應市場現況的指數,跟面對黑心食品是用相同的方法,拒絕接受該指數的荼毒,轉向參考指數世界的義美--上櫃加權指數,直到假貨不再假為止。

操作台指期或權值股的操作者會比較辛苦,每個月月中有台指期結算,月底又有摩台要結算,綜觀國際期貨市場,還真的找不到這種月月結算還只有近月熱絡的商品,每次結算都有特定買賣盤作價,這麼明顯在影響股價,金管會不管管嗎?

如果這時候腦海浮現的思緒是「想太多」,那就真的要自求多福。

上櫃加權指數近年來還是有開始比較失真,主要是股后漢微科(3658)落在上櫃,單支股票對上櫃加權指數的影響約5.6%,目前的第二名是世界(5348),對指數的影響僅2.7%,雖然上櫃指數有受漢微科影響,但相對上市還是較有參考性。

學程資訊

筆者預定在05.17(日)開課,報名網址:http://goo.gl/e13r52

由於教室座位有限,扣除舊學員介紹進來的新學員、開放給舊學員複習的座位,席次不多,請有興趣的讀者,務必把握機會,錯過可惜。

分享一點心路歷程。筆者開始接觸這門技術的時點是踏入股市將近四年的時候,當時有個很深的覺悟,知道只靠自己沒有方法論的前進,想贏市場是相當困難,因緣際會認識筆者的師傅,因此當年歸零學習對筆者並不是難事。

經過多年鍛鍊,直到2011年九月,朋友邀請筆者開班授課,晃眼竟然已經三個年頭,期間引領多位學員開始贏市場,有感於上班族朋友有心學習卻時間不足的現況,特別針對上班族朋友會遭遇的學習障礙設計教學方式,成效不錯,為保障教學品質與學習環境的舒適度,導致席次有限,敬請見諒、把握。

上櫃加權指數是台北股市指數世界的義美,善加運用可保安康。

價差交易

$
0
0
描述簡單價差、三角價差及結構價差的交易概念。

多數衍生性金融商品的交易者從事方向性交易,尤其是ㄧ般大眾投資 / 投機者,利用指標研判趨勢決定買進或賣出,或再搭配各式濾網篩選合宜的交易時段。價差型態的交易在中型以上資金持有者或法人內普遍存在,它很大的一個好處是可避免系統性風險或大幅度價格跳空,不需要過度擔憂單一商品或市場內的黑天鵝。所謂價差交易就是利用商品間高度的相關性做風險對沖組合,並且依循相互收斂或發散特性配置部位。其中收斂是較初階且簡易的價差交易方式,發散則需要用搭配較多的市場統計數值才能運行,同時執行發散與收斂可以大幅增加資金使用效益。價差商品的相關性可能來自於對沖商品之間,也可能是對沖部位共同對另外一項數值或商品高度相關:例如美元。

「 簡單價差 」

簡單價差的獲利來自兩個相關商品間的收斂與發散特質,在台灣最常見的組合方式是摩台價差 ( 摩台指、台指期 ),這種組合幾乎存在於所有期自營交易室內。簡單價差的初始概念來自於正逆價差現象與市場效率,當期貨對現貨價差為正的時候放空期貨部位、買進與指數權重對等的股票現貨進行套利,反之亦然。但由於需要用來組成與加權指數一樣的股票組合需要大量資金,並且市場的放空自由度較低,因此在實務上並不容易執行。對同一市場都具有高相關性的兩個指數商品相互乖離程度有限,一旦區間擴大就會產生明顯的套利空間,因此價格的收歛與發散在某種程度上是可預期的。也正因為如此,價差交易的勝率非常高,一般可高於逆勢策略。但近年隨著使用摩台價差策略的交易者日益增加,且電子化交易系統的效率促進使可獲利區間遭到壓縮,過去數年內的獲利空間不斷在縮減。

「 三角價差 」

三角價差來自於三方商品的組合,使用較複雜架構的原因來自於簡單價差過於普遍,當參與者眾的時候,價差空間會日趨縮小。因此若將價差的組合商品數增加至 3 項,獲利空間將明顯大於簡單價差。美元計價黃金期貨、日圓計價黃金期貨、日幣期貨 ( 上述三項商品皆可由台灣期貨商複委託交易 ) 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 結構價差 」

結構價差的應用在於套入更多商品將上述兩類價差內交易組合的商品相關性再提高,若商品之間的相關性越趨近於正負 1,交易型態也越趨近於無風險套利。以上述的兩種不同貨幣計價的黃金期貨搭配日圓為例,將日圓部分改為以美元指數及其他五個非日圓的組成貨幣對沖,可以大幅提高整體組合的相關性。

綜合上述,對於多數交易者而言或許三角價差會是一個 premium 的選擇。敝團隊在每一次擬定或修改系統的時候,「是否貼近多數交易者的思維」是一個重要考量。一個使用者不斷增加的交易概念很快就會被市場買賣單的效率造成失效。因此對於一般交易者的資金規模與系統複雜度來說,璞格建議不妨嘗試三角價差策略,也正因為價差策略追求的不是爆發型獲利,相對所承擔的風險也極低,能夠透過交易提供類似現金流的穩定收益概念。

單純的買進或賣出並不是交易的唯一解,單向性的交易同時存有較高風險與獲利機會。若交易者能搭配使用價差組合,或許可以考慮這個低風險交易模式運行閒置資金,例如 ( 總保證金 – 方向性交易部位保證金 ) * N,N 為一個 ≦ 1 的係數,創造可提供類現金流的部位組合。



《 本文由 PROG 璞格交易團隊提供 》

買Starbucks咖啡讓你賺到買房子的頭期款!

$
0
0
週六與Stark去中正紀念堂捷運站旁的星巴克聊天,
Stark一個月總有一半以上的日子都跑去那邊。

畢德歐夫好奇的問:「那為什麼你不去其他家呢?
像是丹堤或者是麥當勞也有賣咖啡。」

Stark笑笑的拿起手上的星冰樂回答說:
「倒不是因為咖啡很好喝,而是因為木色裝潢感覺很舒服,
給人放鬆的感覺。我來到這邊思考投資的事情可以一坐五六個小時。」

「不過麥當勞就比較難有這種氣氛,畢竟是速食店。
人來人往的步調稍微快了一些。」

「再說北市的捷運站附近都有星巴克,
大的馬路要道也有,所以跟朋友約碰面後,
很容易就能找地方坐下,
不用鑽到巷弄裡找咖啡廳。
也因為到處都是,
所以加值的星巴克隨行卡很方便使用。」


畢德歐夫聽了後,更確定星巴克咖啡賣的不只是一種飲料而已,
一杯一百多塊的飲料,更精準的來說,
其實賣的是「感覺」、也有人說是「感官行銷」。

而身為美股投資人,自然會關注星巴克的股票...
星巴克這些年漲勢兇猛,
5年來翻漲了300%,遠遠地超越大盤。

當然,這已經是已發生的事實了。
所以我們要來探討的是星巴克創下如此漲勢的背後原因
以及這原因能否持續下去。

股價永遠反映公司營運獲利的情況

星巴克的市值目前約760億美元,相當於台股中鴻海+中華電信這麼大。
而兇猛的漲勢,來自於持續上升的獲利。

而這些獲利當中,又是由什麼組成呢?
讓我們來看看星巴克的獲利來源吧!
星巴克的獲利來源有四大類:(以下資料來自2011年到2014年的星巴克年報)
1.直營店Company-operated store
2.授權店Licensed store
(像台灣的統一星巴克)
3.消費者食材販售Consumer packaged good
(星巴克內部販售及網路販售的咖啡豆和茶包等等)
4.食材服務Food service operation
(星巴克販賣咖啡豆等原料給負責提供辦公室飲品的公司)

這當中,直營店是獲利的最大來源。
占2014年獲利的79%
再來才是授權店,占2014年獲利的10%。
消費者食材販售只占獲利的8%,食材服務則占3%

我們可以由此推測,星巴克的主要競爭力,
其實是星巴克咖啡廳帶給消費者的消費體驗,
是室內設計、服務態度等所有環節創造出的氛圍。
這氛圍也體現了星巴克執行長霍華.休茲曾說過的,
星巴克要成為客人除了家和辦公室之外的第三個地方。」
而也是因為這樣的市場願景和定位,
才能創造出星巴克的店面體驗。

至於星巴克本身的「商標」則沒有「店面體驗那麼具有威力」
不然印著星巴克商標的飲品和器具應該也會賣得嚇嚇叫,
不管放在哪裡都一樣....
可是顯然的,放在7-11的星巴克咖啡實在乏人問津。

咖啡豆期貨下跌,才造成星巴克的獲利?

或許有人說,星巴克咖啡會這樣賺錢,
會不會是跟咖啡豆期貨大跌有關?

其實咖啡豆期貨之前的大跌,
也只有助於創造幾個季度的高獲利,
無法讓獲利持續的攀升,而且相較於咖啡豆的成本,
高昂的店租金其實對營運的殺傷力更大。
所以咖啡豆的下跌也不是星巴克的競爭力主軸。
(話說對於低價咖啡商或許影響會更大,但是星巴克賣的其實是感受)

如果咖啡廳的美好體驗可以複製,
那是不是代表,星巴克開了越多間店就會賺越多錢?
我們可以來看看星巴克的開店數以及每股盈餘的成長比率。

2011年底,星巴克的直營店總數全球共9,031間,
授權店總數是全球7,972間,加起來一共有17,003間。

到了2014年底,星巴克直營店總數全球是10,713間,
授權店總數是全球10,653間,加起來一共是21,366間。
較2011年,成長了25.6%。

這段期間,星巴克的每股盈餘上揚了76%(從0.76到1.34)
所以,星巴克的獲利,跟開展的總店數有極大的關聯。
而如果全球經濟持續成長,
星巴克的展店數就會持續增加,
那麼,星巴克的獲利就可望持續增加,
股價就仍會繼續上漲。

股票分割計畫讓更多小投資人可以當股東

前不久4月9日星巴克公司進行股票分割計劃,
這次是1股變2股,所以現在看到的股價不像之前這麼高不可攀,
目前分割後的股價是50.8左右,
所以還原回去的話,其實是101.6元,
而股票分割與合併在美國來說不是新鮮事,
而本益比與EPS也不會有什麼改變。

星巴克的潛在對手

星巴克的「咖啡廳體驗」也不是毫無威脅,
像是俄羅斯的連鎖咖啡廳ZiferblatCafe,最近就引起廣泛的討論。

主打的是「以分計費」以待在店內的時間來收費。
其他店內的咖啡、餅乾、茶、Wifi等都免費;
而Ziferblat之所以能成功,靠的也是店內的獨特氛圍。
因為很多想仿效他們模式:
租個店面、擺幾張沙發和免費餐點、最後按時收費,
這些競爭者們都以失敗收場。

而韓式的連鎖咖啡廳近年也大舉進軍台灣,(搭配美美的韓星?)
他們會不會成為星巴克的敵手?我們可以繼續看下去。

觀光業是經濟循環的正相關產業,
目前全球的景氣依舊穩健向上,
星巴克或許是不錯的投資項目。
即使現在位於高檔,
但是拉回的時候建立長期投資清單也不錯。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朋友。
你們的鼓勵,會是我們的動力。

一週一篇,美股幣圖誌補充你的養分!
不管是企業和投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競爭優勢。只要抓住這個優勢,成功地複製、延伸下去,就能創造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

或許您對更多美股文章有興趣
債券、股市、利率,今年投資不能不注意的三大風險
瑞郎風暴讓華爾街上演悲慘世界--破產人數持續增加
22歲賺到歐元市場的暴利,是奇蹟?抑或是危機?
快速入門美股工具,克服四項跨不出台股的錯誤心態
到底印夠了沒?美國才剛要收,現在輪歐洲開始印?

叱吒風雲到終點的人!?

$
0
0

維特‧倪德厚夫(Victor Niederhoffer),經濟學博士,美國壁球公開賽冠軍,他知識博古通今,精通賭博、撲克、西洋棋、音樂、電腦程式等等。最出名的莫過於他為索羅斯操盤十年,及十多年保持每年30%的回報,真的是叱吒風雲的大投機家。直到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這位市場的巨人終於倒下,輸得一無所有而破產,成為他自己口中曾嘲諷過的華爾街「幽靈」。

Victor在事業最高峰時出版了第一本書,名為The Education of a Speculator (台譯:投機客養成教育),書中詳述他的投機理念,但這書出版的十個月後他就倒下來了,變成送給自己的碑文……

Victor強調因自己年少時受環境的影響,訓練出不喜歡隨波逐流及逆向的思維習慣,這種思維習慣使他在各種活動中都很成功,包括他早期的投機生涯……而他也很坦白承認自己是一個逆勢交易者,就是那種當價格大升,他不斷加碼賣出,當價格大跌,他又不斷加碼買入,他也多次強調不用停損,這種交易法十多年來為自己的避險基金帶來每年超過30%的豐厚回報。

索羅斯的蹤影也不時在Victor的書中出現,他和索羅斯不僅曾是上司與下屬的關係,也是好朋友,大家經常一起渡假、打網球及下棋。他曾為索羅斯賺進很多錢,而索羅斯也曾對他有很高的評價。不過由他的書中亦可看到索羅斯有時也對他的交易法有些微言。

有一次Victor替索羅斯賺到一大筆利潤下,索羅斯卻建議說:「Victor,下馬吧,你頂多只跟明天的交易一樣厲害。你為什麼總是對抗趨勢?你為什麼讓自己這麼難過?你是受虐狂嗎?你沒看過我的書嗎?市場是反射性的,會有積極回饋,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一個超級國家而無私的權威,來穩定一切。」

Victor不是不知道自己的問題所在,他舉例說:「為什麼莫札特同時代的人,不能更欣賞他的音樂之美?當時的奧地利皇帝指出,答案是莫札特寫了太多音符」,而Victor則承認自己做了太多的交易,索羅斯告訴他:「你總是進進出出,一筆又一筆的交易」。莫札特知道自己的缺點,而他只是年近三十的時候,改變成簡單的風格太容易了,但Victor則認為對於當時自己已經五十出頭的人來說,要改變就難多了。

Victor很敬重他的父親,他學識淵博,是警察也是法學博士,他的父親在Victor很少的時候已告誡他不要接觸賭博及投機,因身為警察的父親看過太多曾叱吒風雲的投機大戶,孤獨死在貧民區。在父親離世前告誡了Victor:「現在該是我給你最後的忠告…你確定你那些技術分析數字,能夠考慮到戰争、選舉、火山爆發之類的基本因素嗎?我送過太多投機大戶的屍體,並親手為他們「打包」送進殯儀館。他們當中研究的統計資料,比你研究的還多。」Victor聽後心驚膽跳,他扮出平常向索羅斯保證知道潮汐的漲退特性一樣回答說:「Dad,別擔心,沒有危險的,我已經把所有危險量化了,一切都在我掌握中。」

1997年10月,危機終降臨在他身上,他認定泰銖不會貶值下,以保證金形式在逆勢下大量買入泰京銀行股份,又在沒避險下大量賣出道指認沽期權,這是間接和促成亞洲金融風暴的索羅斯對賭。索羅斯在不顧曾是舊下屬及老朋友的情況下,狠狠地將Victor推進萬劫不復的地獄,最後Victor的基金資本全部蒸發掉,他經歷過無數的風浪,但這次他過不了,要變賣家中所有的一切,他破產了。父親的遺言就像法老王的詛咒一樣靈驗。

Victor並沒有放棄,幾年後他的新基金成立了,誓要東山再起,數年間的每年回報更達50%,但那是風平浪靜的時期。來到事隔約10年後的2008年,他再遇上了比1997更強勁的金融海嘯,而他看來還是堅持逆向思維及對拒趨勢,基金資本由最高的水平虧掉超過75%,最後仍是敵不過趨勢的洪流,關門大吉。

索羅斯在自己Soros on Soros一書上就指出Victor的問題:「他的系統是為了抓緊市場中的小漣漪。他把市場視作為賭場,參與者都是賭徒,而他們的行為可以由研究賭徒來理解 (這些賭徒就是在市場中創造出那些小漣漪)……他持續運用這個方法在市場中賺取蠅頭小利。我給他資本而他的確有好回報,但…他的方法是有缺陷的,他的方法只適用於沒趨勢的市場。如果一個大浪到來,它就可以完全壓倒由賭徒所造成的小漣漪,這樣他就會傷得很重,因為他沒有一個恰當的故障安全機制(Fail-safe mechanism)……他的理念嚴重和我的交易理念相違背。」這本書在1995年出版,Victor當時事業如日中天,但可見索羅斯的遠見。

Victor無疑曾是叱吒風雲的大投機家,但卻不能走到終點,他在第一本書時經常提起索羅斯,言詞間看似很敬重他,認為他才是大師,但可以感受到他很想超越索羅斯。破產後的第二本書,再沒有多提索羅斯了,因為他已自知永遠也再無法超越這個巨人,他已變成為自己曾嘲諷過的華爾街「幽靈」,他們都曾是叱吒風雲的大投機家,但輸掉一切,也已經過了60歲的年限,很難東山再起,終究要在寒酸的公寓裡度過餘生。

你能串聯以上所有的事件及說話,找出交易的一點靈感和啟發嗎?

叱吒風雲到終點的始終只有George Soros。

星期二;一天一錠,效果一定,歡迎訂閱「幣圖誌Bituzi電子報」

開發商品的交易系統 - 基礎篇 [40] 勁道指數

$
0
0



我們在程式交易系統攻略有個應用範例 ~艾達透視指標~是由專業的投資家、知名技術分析師以及開業的精神醫師亞歷山大•埃爾德(A lexander Elder)博士所開發的指標,而本篇勁道指數(Force Index)也是由他所設計的一種擺蕩指標,藉以衡量每個漲勢中的多頭勁道與每個跌勢中的空頭勁道。勁道指數結合三項主要的市場資訊:價格變動的方向、它的幅度與成交量。它是由一個嶄新而實用的角度,把成交量納入交易決策中。
我們可以直接使用勁道指數,但經過平滑之後的效果比較理想,經過短期均線平滑之後的勁道指數,可以協助判斷進/出場點。經過長期均線平滑之後的勁道指數。可以顯示多/空勁道的主要變化。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了解及測試 ~勁道指數~
每個走勢的勁道是由三個因數界定:方向、距離與成交量。如果今天的收盤價高於前一天的收盤價,勁道指數為正值。如果今天的收盤價低於前一天的收盤價,勁道指數為負值。價格的變動程度愈大,勁道愈足,成交量愈高,走勢的勁道也愈大。多頭主控行情。當它翻為負值,代表空頭居於主控地位。勁道指數13天EMA與價格之間的背離現象,代表重要的轉折點。

勁道指數=成交量(今天)×[收盤價(今天)-收盤價(昨天)]

未經平滑的勁道指數是以柱狀圖表示,如果今天的收盤價較高,勁道指數為正值,柱狀圖繪製在零線之上。如果今天的收盤價較低,勁道指數為負值,柱狀圖繪製在零線之下,如果收盤價不變,勁道指數為零。



由於勁道指數的每天數值變化很大,最好是經過均線的平滑。平滑之後的指標,可以提供比較理想的訊號,勁道指數的2天EMA,是最低程度的平滑,適用於尋找進/出場點。如果你順著價格的13天EMA方向交易,應該在勁道指數2天EMA為負值時買進,在正值中賣出。
勁道指數的13天EMA,可以追蹤多/空勁道的長期變動,當它穿越到零線之上,代表多頭主控行情。當它翻為負值,代表空頭居於主控地位。勁道指數13天EMA與價格之間的背離現象,代表重要的轉折點。

{系統參數與變數}
input:ExitType(1);
inputs:NBarL(24),NBarS(22),TradeProfit(0.05),TradeStopLoss(0.04),ATRs_L(12.7),ATRs_S(4.6);
vars: IsBalanceDay(False),MP(0),PF(0),PL(0);

inputs: Len1(5),Len2(5),HB(0),LB(0),HighBar(5),LowBar(5);
vars:Force(0),Vol(0),ForceIdx1(0),ForceIdx2(0),Avg1(0),Avg2(0);

MP = MarketPosition ;

if DAYofMonth(Date) > 14 and DAYofMonth(Date) < 22 and DAYofWeek(Date)= 3 then isBalanceDay = True else isBalanceDay =False ;

PF = AvgPrice*TradeProfit ;
PL = AvgPrice*TradeStopLoss ;

{ 計算勁道指數 }
Vol = iff(DataCompression > 1 ,Volume,TickS) ;
Force = Vol * (Close-Close[1]) ;
ForceIdx1 = Xaverage(Force,Len1) ;
ForceIdx2 = Xaverage(Force,Len2) ;

{ 作兩次平方根計算只是方便指標圖觀看與參數測試}
ForceIdx1 = sign(ForceIdx1)*SquareRoot(SquareRoot(Absvalue(ForceIdx1))) ;
ForceIdx2 = sign(ForceIdx2)*SquareRoot(SquareRoot(Absvalue(ForceIdx2))) ;

{均線用來協助確認趨勢的方向}
Avg1 = Average(Close,Len1) ;
Avg2 = Average(Close,Len2) ;

1.我使用的進場邏輯有些類似逆勢想法 ,或者說是在趨勢中的反彈與回檔中進場
2.多空不對稱參數與參考界線不同


{多單進場 - 收盤價低於均線且勁道指數高於 HB時進場}
if MP <> 1 and Close < Avg1 and ForceIdx1 > HB then Buy next bar at Highest(High,HighBar) stop ;

{空單進場 - 收盤價高於均線且勁道指數低於 LB時進場}
if MP <> -1 and Close > Avg2 and ForceIdx2 < LB then Sell next bar at Lowest(Low,LowBar) stop ;

if ExitType = 1 then SetStopLoss(PL * BigPointValue) ;

if ExitType = 2 then Begin
SetStopLoss(PL * BigPointValue) ;
setProfitTarget(PF * BigPointValue) ;
end;

if ExitType = 3 then Begin
if MP > 0 and BarsSinceEntry = NBarL then ExitLong next bar at Market ;
if MP < 0 and BarsSinceEntry = NBarS then ExitShort next bar at Market ;
end;

if ExitType = 4 then Begin
SetStopLoss(PL * BigPointValue) ;
setProfitTarget(PF * BigPointValue) ;
if MP > 0 and BarsSinceEntry = NBarL then {Sell } ExitLong next bar at Market ;
if MP < 0 and BarsSinceEntry = NBarS then {Buy} ExitShort next bar at Market ;
end;

if IsBalanceDay or date = 1150224 then setExitonClose ;

台指期 60 min K 多空留倉 交易週期 2005/2/1~ 2015/1/31 交易成本 1200



台指期 30 min K 多空留倉 交易週期 2005/2/1~ 2015/1/31 交易成本 1200



成交量反映市場參與者的感受,價格反映他們的想法。勁道指數結合成交量與價格,如果勁道指數持續創新高,代表多頭的勁道十足,上升趨勢應該會繼續發展。如果勁道指數持續創新低,代表空頭的勁道十足,下降趨勢應該會繼續發展。如果價格的變動沒有受到成交量的確認,勁道指數將走平,這是趨勢可能反轉的警訊。同理,如果大成交量僅驅動小幅的價格走勢,勁道指數也會走平,代表趨勢即將反轉的警訊。

全球化讓年輕人跑光了,資金也是

$
0
0
上星期接到好朋友Mark來電跟我說:
「hi畢德,下個月我就要離開台灣去中國那邊打拼一陣子,
下星期找個時間吃個飯吧!」

Mark是台大財金畢業的高材生,
在台灣拼了幾年,始終沒有遇到什麼好機會,
雖然之前有聽他抱怨過台灣的就業環境,
對於年輕人實在不甚友善,
不過他實在很不喜歡中國那邊的環境,
所以始終在台灣硬ㄍ一ㄣ下去。

不過拖了好些年,家裡給的壓力越來越大,
以目前在台灣的薪資水平,
想要買屋成家難度實在不小。

我說:「既然去了那邊,那就好好拼一把!」

其實過去幾年,台灣就有數以萬計的年輕人離開這邊,
前往世界各地打拼...

中國只是其中一部分,
其他還有像是菲律賓、越南、香港、澳門、馬來西亞等等。

另一種思維來看待這件事

我常在想...
當大家把焦點放在政府施政或就業環境改善作討論的同時,
我們或許可以換另一個思維來思考。

那就是「全球化不只發生在食衣住行育樂,連人才都更容易在全球之間流動」!

食,早在十年前我們就很容易的買到全世界的各國食品。
如日本餅乾糖果、歐洲進口巧克力。

衣,這幾年來更多的連鎖服飾品牌來台灣設點。
如優衣庫、GAP。

住,全球資金熱錢到處買房買地,這個就不贅述了。

行,廉價航空的興起,讓更多人發現出國旅行不再這麼昂貴。
如虎航、威航、旅行社之間的競爭

育,網路的發達,讓更多人不一定需要到學校才能學習。
如英語線上真人教學,美國哈佛線上課程

樂,娛樂的選擇越來越多,
甚至像大家愛用的line通訊軟體與各式小遊戲,
也都不是台灣所開發出來的。

而最重要的人才呢?
既然國與國之間的那道牆已經慢慢消失了
人才自然會選擇福利or待遇更好的地方移動。

就像是也有許多菲律賓與越南人在台灣工作,
落地生根的也不少。

不需要用過度的悲觀思想去看待這些事,
因為講了十幾年的「M型化社會」與「全球化社會」,
現在進行式持續發展中...

除了人才,錢財也是到處跑動

幾天前央行公布最新國際收支數據,
金融帳連十九季淨流出,續創史上最長紀錄。

補充:金融帳包括直接投資、證券投資及其他投資
第一季台灣吸引10.6億美元外人直接投資,
國人赴外直接投資有27.2億美元。


可點圖放大
新聞出處金融帳連19季淨流出 可蓋101棟101

如果台灣的股市沒辦法提供更好的流動性、公平性、或交易成本的減低。
那資金前往陸股、港股、美股、日股流動...
那應該是相當正常且可以預料未來幾年依舊會持續進行。

或許讀者會問:「為什麼以前不會這麼嚴重?」
撇開政治不談,網路的普及與資訊的便利取得,
自然造成了這個結果。

以美股投資來說好了,
還記得十年前要找個開戶資料都不容易。
現在呢?網路已經到處都有中文資訊,
畢德歐夫專欄過去也詳細整理了資訊給尚未擁有海外投資帳戶的朋友。
快速入門美股工具,克服四項跨不出台股的錯誤心態
進入美股市場新手最需要知道的五件事
如果美國市場的財報安全性、可靠性都比台股高的情況,
外加交易成本也比台股還要低的時候,(美股投資,非美投資人免資本利得稅)

未來每年還是會有大量的資金前往海外市場,
投資Google、IBM、IKEA、星巴克咖啡、Nike球鞋、
可口可樂、美國各式各樣ETF

可點圖放大

而國內投信推行的基金、證券商推行的各種槓桿商品,
會慢慢的被淘汰掉,因為交易成本實在是太貴了。

當大家在煩惱這一代年輕人的將來與困境時,
已經出去打拼闖蕩的台灣孩子們,
或許將會在未來十年陸續帶回更多希望與收穫。

而40歲、50歲已經有家庭的讀者可能不易前往異鄉打拼,
不過你卻可以透過網路,勇敢跨出那一步,
開個海外帳戶,將你的資金穩定布局在你看好的國家與產業龍頭上。

相信這個資金外流趨勢未來會持續下去...

希望在全球化的變動規則中,每一位專欄讀者都能有所獲益。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可以分享給更多好朋友。
謝謝你們。
放下心中那道牆,全球化讓大家更加便利,人才可以出走;資金也可以出走,已經出去的未必將來就不會回來,順應趨勢,放眼未來!

或許您對更多美股文章有興趣
債券、股市、利率,今年投資不能不注意的三大風險
瑞郎風暴讓華爾街上演悲慘世界--破產人數持續增加
22歲賺到歐元市場的暴利,是奇蹟?抑或是危機?
快速入門美股工具,克服四項跨不出台股的錯誤心態
到底印夠了沒?美國才剛要收,現在輪歐洲開始印?

超高速即時處理架構-Kafka

$
0
0



大家好,我是貓大!各位還記得嗎?在不久之前的文章<超高速即時處理架構–Storm上的高頻交易系統>中提到了kafka一詞,這周貓大就要為各位介紹什麼是kafka,為什麼需要用到它,以及帶來的好處又是什麼。

什麼是Kafka ?
Apache Kafka由LinkedIn所開發,並且在2012年成為了Apache中的主要項目之一,可以即時處理龐大的資料傳遞工作,Kafka就是一種訊息佇列,它可以儲存正在傳輸的訊息,保證當我們在跨機器的訊息傳遞時,可以準確無誤的送達。

為什麼用到Kafka?
對於採礦貓的高頻交易系統而言,我們有前端的使用者介面,後端負責接收即時報價的市場狀態室、交易室、規劃室以及模擬交易室,就開發的過程與日後的維護而言,如果能降低各室耦合程度的話,是很有幫助的,也就是可以透過Kafka作為各室訊息傳輸的接口,如此一來便可避免當修改某室程式碼時,其它室的程式碼,也須隨之修改的狀況發生。
由於各室是分散到不同台實體機器上,所以訊息傳輸是非常重要的!Kafka可以保證大量的訊息,可以準確無誤地快速送達,再者Kafka可以同時提供離線處理與即時處理,所以就滿適合市場狀態室、交易室,這種透過Storm去處理大量即時的訊息,而離線處理就適合像是規劃室,因為規劃室的功能是透過歷史資料,來建立模型,產出策略之用。

Kafka的架構
Kafka的主要角色:
➢Topic : 放訊息的類別。
➢Producer : 向Topic發送訊息者。
➢Broker : Kafka的伺服器。
➢Consumer : 訂閱並處理訊息者。
➢Zookeeper : 協調管理kafka的群集配置。


此為Kafka架構圖對照採礦貓的高頻交易系統而言,Producer就是即時報價的來源,每秒都會有報價進來,這些報價資料會push到Topic裡,而以Storm撰寫的市場狀態室就是Consumer,它會pull資料回來,然後進行處理,進而產生數千個技術指標,以供日後規劃室建立策略。
Kafka是一種訊息佇列,它的好處像是可以降低系統的耦合度,高吞吐量的處理即時數據,而且可以保證資料的送達,當發生Broker當機的時候,也有復原的機制,對於貓大的高頻交易系統而言,Kafka是非常重要的,它可是整個系統的骨幹呢!

採礦貓

採礦貓過去在許多金控公司當過顧問,看到很多台灣散戶投資者被國外的投資公司坑殺,因而希望能提供散戶強大的投資工具與武器以提升獲利率、避免走上被坑殺的道路

念頭‧決定市場是天堂還是地獄

$
0
0


今日的自己源於過去所作的每個選擇,今日的選擇造就它日的自己,而每個選擇回到最開始,往往只是個念頭。參與金融市場買賣交易,是個認識市場同時認識自己的過程,市場會忠實呈現每個操作者最無助的內在,面對的考驗因人而異。

永遠不要輕視股票市場

買賣股票實在簡單到不行,只需要電話、電腦、行動裝置作為下單的媒介,然後股號、擇價、買進、賣出、張數、送出、成交,這樣就完成一筆交易,參與買賣交易沒有門檻,只要不違約交割就可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全無難度。

還記得筆者在年幼無知的時候,看待金融市場差不多就這個層次,具體的行為是打開電腦中的文書處理軟體,計算著每年獲利多少報酬率,多久後有多少利潤,殊不知這些念頭已經是在輕視股票市場,難道金融市場是能用平均來理解的嗎?

從2001年年底進市場至今,已經聽到好多行業菁英操作該行業的相關股票慘賠的例,譬如退休的電子新貴操作電子股賠到夫妻鬧離婚,紡織業的高層退休操作紡織股把退休金輸光,堅信自己的專業的同時,忽視買賣交易其實也是種專業。

把握時空行情的幸運兒最容易輕視市場,2007年的大多頭創造許多股神,這些股神沒幾個能在2008年全身而退,2009年至今宣稱找到交易法的人不計其數,這些交易法能在下次崩盤全身而退的又有多少?永遠不要有輕視市場的念頭。

地雷引爆總是令人震撼

最近的和旺(5505)事件相當撼動人心,但在台股的歷史上,炒作沒人跟導致股價崩潰並不是新鮮事,只是主管機關介入調查,強迫終止交易是有比較新鮮,下面這張第一店(2706)的歷史圖可提供參考。

第一店(2706)@2002.10.14周線圖


和旺(5505)的相關新聞:疑掏空公司,和旺明起停止買賣
和旺(5505)股價無量連跌15根停板仍打不開,引發金主圈及中小型股風聲鶴唳,櫃買中心昨(12日)晚公告,和旺有疑似掏空公司資產的情形,將依照規定自明(14)日起停止在證券商營業處所買賣。

和旺(5505)@2015.05.04周線圖


即使是主力也要懂得與時俱進,現在比較少主力會將價位炒到這麼高又沒題材能吸引散戶跟單,而且主管機關的管控也比以前更為嚴格,如果連主力都得懂得隨時空進步,更何況是完全無力影響市場的隨勢者?

如果讀者簡單將結論導向這是基本面的問題,甚至嘗試從財報尋找地雷的影子,想要提前發現這支股票是地雷,其實這個念頭已經在輕視股票市場,過去也不乏假財報導致終止交易的地雷,還有放利多當日啟動下市直達車的例。

資金控制、永遠保持警覺性,對市場總是存在敬畏,這個念頭才看的到天堂。

沒問題往往導致大問題

市場在進步,一知半解比無知還危險,過去季線很好用,現在洗盤、出貨卻常常是靠季線來運作,現在電視台都會教散戶認頂部,過去時空就有不少靠假頂洗盤甚至製造陷阱,近年來更多,如果不曉得第一時間認錯,結果往往是悲劇。

聯鈞(3450)@2015.05.22日線圖


如果看到2015年四月組合短頂,五月跌破整理下緣跑去追殺,開心沒兩天就會開始擔心,收回整理空間沒有認錯的動作就要準備傷心,過去的歷史上也有不少這種例子,先洗再軋,主勢者相當凶悍,這是精緻設計的陷阱,如果對作空頂部的源點一知半解,還不如不要空,與其踩陷阱還不如在場外看戲。

基本面、技術面的陷阱從來沒有少過,並不是用基本面當保護傘就安全,技術面的陷阱可以快速反應退場,甚至順主勢者計畫的發展方向建倉,基本面的陷阱在有感的時候,往往已經不知道是地獄的第幾層,永遠不要輕視市場,最好連念頭都不要有,想清楚撤退方案就是對金融市場最大的敬畏。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所有的結果都源於動作,而動作的根本在於念頭,這道裡與魔鬼藏在細節裡是相通的,絲毫的輕忽都有可能導致萬劫不復,所有買賣交易行為都要思考撤退方案,在已知中潛藏的未知才是最危險。

開發商品的交易系統 - 基礎篇 [41]VIX指數

$
0
0



VIX指數是芝加哥期權交易所市場波動率指數的交易代碼,常見於衡量標準普爾500指數期權的隱含波動性。通常被稱為「恐慌指數」或「恐慌指標」,它是了解市場對未來30天市場波動性預期的一種衡量方法。

波動性指數的概念,以及基於此種指數的金融工具最早是由梅納赫姆•布倫納教授和丹•蓋萊教授於1986年提出的。布倫納教授和蓋萊教授寫道:「我們的波動性指數——西格瑪指數,將會時常更新並且會被用作期貨和期權的標的資產…波動性指數所扮演的角色與市場指數對期貨和期權所扮演的角色相同。」

VIX指數用年化百分比表示,並且大致反映出標準普爾500指數在未來30天的期望走向。例如,假設VIX指數為15,表示未來30天預期的年化波動率為15%,因此可以推斷指數期權市場預期未來30天標準普爾500指數向上或向下波動15%/√12 = 4.33% 。也就是,指數期權的定價假設是:標準普爾500指數未來30天的波動率在正負4.33%以內的幾率為68%。

只是 VIX指數是以標準普爾500指數為計算基準,對於其他商品並不適用, Larry Williams 針對於此重新設計了一個類似的指標 Williams VIX Fix (WVF)

WVF = (Highest(Close,22)- Low)/Highest(Close,22) *100 ;


從指標圖來看相似度有 75%以上,所以一起來看看作為策略元素的績效如何 ~

參考資料 MBA 智庫
Larry Williams 網站 http://www.ireallytrade.com/newsletters/VIXFix.pdf
{系統參數與變數}
input:EntryType(4),ExitType(2);
inputs:NBarL(5),NBarS(5),TradeProfit(0.02),TradeStopLoss(0.02),ATRs_L(12.7),ATRs_S(6.4);
vars: IsBalanceDay(False),MP(0),PF(0),PL(0);

inputs:BarLen(22),AvgLen(5),HighBar(12),LowBar(15);
Vars:WVF(0),AvgWVF(0);

MP = MarketPosition ;

if DAYofMonth(Date) > 14 and DAYofMonth(Date) < 22 and DAYofWeek(Date)= 3 then isBalanceDay = True else isBalanceDay =False ;
PF = AvgPrice*TradeProfit ;
PL = AvgPrice*TradeStopLoss ;

{計算 WVF }
if Highest(Close,BarLen) <> 0 then
WVF = (Highest(Close,BarLen)- Low)/Highest(Close,BarLen) *100 ;

AvgWVF = XAverage(WVF,AvgLen) ;

{ 我使用 WVF 與均線交叉的想法 }
if EntryType = 3 then Begin
if MP <> 1 and WVF Cross over AvgWVF then buy next bar at Highest(High,NBarS) stop ;
if MP <> -1 and WVF Cross under AvgWVF then sell next bar at Lowest(Low,NBarL) stop;
end;

if EntryType = 4 then Begin
if MP <> 1 and WVF Cross under AvgWVF then buy next bar at Highest(High,NBarS) stop ;
if MP <> -1 and WVF Cross over AvgWVF then sell next bar at Lowest(Low,NBarL) stop;
end;

{ 出場規則 }
if ExitType = 1 then SetStopLoss(PL * BigPointValue) ;

if ExitType = 2 then Begin
SetStopLoss(PL * BigPointValue) ;
setProfitTarget(PF * BigPointValue) ;
end;

if ExitType = 3 then Begin
if MP > 0 and BarsSinceEntry = NBarL then ExitLong next bar at Market ;
if MP < 0 and BarsSinceEntry = NBarS then ExitShort next bar at Market ;
end;

if ExitType = 4 then Begin
SetStopLoss(PL * BigPointValue) ;
setProfitTarget(PF * BigPointValue) ;
if MP > 0 and BarsSinceEntry = NBarL then {Sell } ExitLong next bar at Market ;
if MP < 0 and BarsSinceEntry = NBarS then {Buy} ExitShort next bar at Market ;
end;

if ExitType = 6 then SetStopLoss(PF * BigPointValue) ;

if IsBalanceDay or date = 1150224 then setExitonClose ;

台指期 30 min K 多空留倉 交易週期 2005/2/1~ 2015/1/31 交易成本 1200



測試出來的績效也不錯! 從Larry wiliiams 的 WVF 文章來看 ,利用 WVF 讀值作為KD指標或是作為布林通道的計算基礎也是另一種可行的方法

跨市場共同趨勢

$
0
0


跨市場或跨商品交易研判並非一個特別專業的領域,在日常報章或一般投資人的生活中就不斷被運用。多數台股、台指期權交易者的盤前心理多少會受前日歐美指數收盤表現影響,尤其是道瓊、標準普爾、費城半導體。然而市場或商品間的走勢關聯重要處並不在於單日漲跌、隔日開盤跳空幅度預測或歐美電子盤與亞洲市場重疊開盤時的共同走勢,而是用來佐證一個有效趨勢,驗證一個共有的發展方向,甚至可以提供交易者在濾鏡的使用上跳脫單商品內部過濾指標的方式。

首先討論原油與股市指數間這個常見的不合理比對。原油價格與指數常被套用上兩種迥然不同解釋:相依與背離。一份報紙或許今日引用一個指數與油價互為反向關係的論述,用以支持原油下跌與經濟成長的關聯,常見解釋為原油屬於工業上游原料,油價下挫有利於降低生產成本;另一方面當油價與各主要國家股市指數同步走揚之時,同一個出處或許又解釋為原油的強勁需求來自經濟成長。

本文圖片是2005 ~ 2015 十年間的 S&P500 指數 ( 黃色線 ) 與原油 ( 藍色線 ) 價格走勢,可以清楚地觀察到兩者間並沒有一貫的正相關或負相關特徵。在 2007 年 7 月至 2009 年初的一年半間,S&P500 指數從約 1500 點重挫至 900,跌幅 40%,同期原油價格雖然也下跌了 50% ( 每桶 70 美元至每桶 35 美元 ),但在下跌前升幅達 100%,每桶突破 140 美元,與指數有著長達一年的大型乖離。將時間軸拉至近期,在美國四大指數接連創下歷史新高的同時,原油價格自去年年中至今重跌約 45%。

原油屬於商品,相較於指數包含著許多不同權重的成分股,單一商品更容易受到簡單因素影響,因此這兩種標的的走勢難以在技術分析上被運用 ( 在此不論大數據演算 )。並且從歷史數據中得知兩者間曾多次呈大型的同向或反向走勢,不具有一致性的相關性,用以相互判別有其不妥之處。

更適合用於交叉比對的有兩種:同類型商品與同種商品

商品類型可分為許多,有指數、能源、金屬、農作物、軟性商品等,交易者可以將每一個種類的多商品綑綁後計算出一個新的指標數值,這個指標數值在多數時候具有比單一商品更好的趨勢平滑度,可被用做單商品交易的濾鏡。除了作為濾鏡外,綜合指數的突破成功率更高於單一商品,亦即若將一個簡易的突破系統套用在單一商品與綜合指數之上,後者的勝率與獲利因子是明顯高於前者的,能夠提供交易者一個有效的趨勢判別方式。

同種商品的比對則以芝加哥交易所的 30 年、10 年美國債券為例。由於芝交易所對上述兩項債券交割時的剩餘有效票期都有明確規定,因此兩者間皆受中遠期利率影響,但幅度不同。一般來說 30 年債所受到的價格影響大於 10 年債,價格波動也更劇烈,趨勢更加明顯 ( 趨勢明顯的同時也意味著盤整時更震盪,風險更大 )。由於市場利率是一個相當容易主觀預測的方向,美國聯準會的升息或降息通常都各維持數年之久,差別只在於每次調升、調降的幅度與時間間隔。若將兩個債券再集合成一個單一綜合指數,並且利用市場面對長期單向利率調整的低效率特徵,將債券以其一做為方向性佈單,另一則作為的反向避險過濾雜訊之用,可以迅速達到具有效果的價差組合。以不同時間長度的債券搭配利率走向,是一個簡易有效的投資模型。

股價、台指、摩台,每一個之間都息息相關,用指數作為判斷整體市場的方向進行股票買賣是常見的手法。每一種類股都可以有他獨特的指數去判別族群內共同的特徵跟走勢,同樣的手法也適於套用在如金屬、原物料、貨幣、農產品等,做簡易的技術比對用於交易之上。



《 本文由 PROG 璞格交易團隊提供 》

電信三雄定存股,台灣美國比一比

$
0
0
每個星期日,我總會到住家附近的7-11晃晃,
找個空位,坐著喝杯飲料,翻翻雜誌。

當然身為投資理財的專欄作家,
也會很自然的將目光放在理財類的焦點上。

比較有趣的是,每隔一兩個月,
就一定會來個定存股的話題,
例如怎麼樣挑選定存股、某達人定存股致富術。

以前最常看到的就是電信三雄,
事實上我也覺得在台股中,
電信三雄真的是很不錯的定存股。

有關電信股的好處,
我想幾乎每一位股民都能說出一大堆優點,
像是配息很不錯、殖利率高、股價很穩定、
景氣如何變換大家就是要打手機或上網,
腦中念頭一閃,那美國的電信類股呢?



如果台灣的電信類股表現如此穩定,
那美國的電信股是否也是這樣呢?

電信業是很特別的行業,
就像台灣有電信三雄一樣,
在其它國家也差不多只由三到五家左右寡佔,
是否電信產業就是那麼安全?
是不是就算在美國,
也只要給它一直加碼、一直攤平的買下去就對了呢?

這邊畢德歐夫選出了S&P500大成份股的通訊產業股票,
並試著提供一些想法給各位讀者參考。

美國的四大電信

排名分別為Verizon、AT&T、Sprint、T-Mobile,
因為Sprint流通在外股數過低而被排除在S&P500指數之外,
(2013年被日本電信SoftBank收購了78%的股權)
而T-Mobile其實母公司是在德國,
因此以下只比較尚存於S&P500指數的Verizon和AT&T,
首先是這兩家的財務指標

補充:除了EPS和股利的單位是美元;其餘單位皆為百萬美元
ROE即為股東權益報酬率,是用來判斷長期投資很好的依據
公式為:
ROE=稅後純益/股東權益

簡單來說,就是公司拿股東的錢去用時的投資報酬率,
也是巴菲特最愛用的指標。

若說EPS是看這家公司有多賺;ROE就是看這家公司賺錢多有效率
當然ROE能維持穩定且向上成長是最理想的狀況,
讀者要怎麼去做個人判讀和運用就見仁見智了。

即使是電信業的營收除了無線通話、網路數據費外,
還包含了有線電話、付費電視等等,
像Verizon就是採機卡合一的CDMA手機策略,
想用這家電信還得一起買個合同機,
讓用戶之後換手機的限制變高、也多了和手機銷售商的收入。

以上資料來自於www.dividend.com
AT&T在今年完成收購DIRECTV後,
將成為世界最大的付費電視供應商,
我們也可以從圓餅圖看出AT&T的營收組合較平衡。

而從市佔率來看這四大電信公司:

以上資料為2013年的數據
電信業雖然具有寡佔市場優勢的行業,
但政府又會極力避免這些龍頭企業併購而變成獨佔市場。
像2011年AT&T想要併T-Mobile;2014年Sprint想要併T-Mobile,
計畫都已經到了價格談好的階段,
卻都因美國政府以傷害消費者權益為由阻止
現在電信業最夯的題材就是4G商機。
下圖為兩家電信在4G網路覆蓋率的狀況

圖片來源mobile.163.com/special/4g_usa/

由以上兩者比較圖可知,
Verizon被選為美國第一大電信不是沒原因的,
4G可以提供數十倍於3G的速度、甚至快於家用網路,
但對於一般用戶來說,
除了網速變快以外,就不知道為什麼要升級成4G...
若非是要看網路電視直播,
幾乎就沒有其他需要如此大流量又快速的APP應用,
儘管近一年來電信業受到用戶大量轉4G而讓獲利大升,
但WiFi網路普及、像skype和line這種免付費通訊軟體層出不窮,
都是電信業陷入投資成本越來越高、利潤卻越來越少的原因。
(更不用說這產業總是削價競爭)
縱使是寡佔市場也讓無線通訊這塊餅難以分食,

讀者在投資時還是要考慮價格變動的風險,
不要賺了股利卻賠了價差,
價跌時也不要一味的攤平,
好好思考是否該產業的營運環境已經惡化了。

上圖為美國電信雙雄週線圖,2013年以來明顯表現不如大盤SPY
Verizon的表現還稍微勝過AT&T。

除了電信龍頭外的其他通訊公司

下面介紹另外四家被列於S&P500的通訊業公司

(股票代號:CCI)
CCI是美國最大的共享無線基礎設施供應商,
也是美國四大電信的合作夥伴,
產品和業務像是建立光纖電纜、屋頂或電線桿接收器等等,
以手機訊號塔為例,
去年為止共累積超過40,000座,市佔率達71%。

無線設備是連結企業、政府和人民三方的重大事業,
像警察、消防員、急救人員這些性質的工作,
需要一個能安全又專用的無線網絡,
重大災難發生時是至關重要的行業,
也因此和政府當局發展非常牢固的關係,
是政府土地開發的合作夥伴首選。

(股票代號:CTL)
以個體戶為目標的美國四大電信商壟斷了95%的市佔率(含T-Mobile)
CenturyLink則是以住家、企業、政府為目標客群,
除了有線電話和固網以外,
在雲端服務和數據中心也是公司的發展重心。

(股票代號:FTR)
相較於其他電信的服務集中在大城市,
FTR主要服務於小社區和農村地區
業務重心在本地和長途電話、數位電視、互聯網接入等等,
縱使現代全球都力拼無線網路的涵蓋率,
在有線這塊還是無法完全取代,
近年來在不斷收購Verizon和AT&T的有線資產下,
FTR還是在幅員遼闊的美洲地區鞏固了一席之地。

(股票代碼:WIN)
這家公司專門開發和4G寬頻相關的網路創新技術,
因為美國是一個相當注重智慧財產權的公司,
就像之前我們介紹過的3M公司一樣,
這家公司也以收購的方式大量獲取專利,
透過其專利組合,優化其無線通信系統,
也跨足像半導體、醫療器具等領域,
但是,
讓非本業領域的多角化發展真的會好嗎?
我們將優缺點列舉如下:

這家公司不但體質薄弱(現金都拿去買專利了)
股價也長年積弱不振,
算是S&P500中比較不適合投資的一家公司。

美國的電信三雄是不是定存股的好標的?

最後,回到一開始的問題:
電信業是不是在美國也很吃香?
只要一直加碼、一直攤平買下去就對了?
我的答案:不是。

其中一個原因是,
台灣與美國,電信業的起點不同。
美國的AT&T(股票代號:T),
創始人就是電話的發明者-貝爾。
所以美國的電信業,
從最開始就是從民營企業出發。

而台灣的中華電信原本是公營事業,
是由交通部電信總局經營的。
後來才逐步轉為民營(但現在交通部仍然是中華電信大股東)。
會造成什麼影響嗎?
其中一個,就是當公司過大,
政府想拆分公司時所面對的爭議。
像美國的AT&T,
就曾在1983年因為反壟斷法(antitrust)而一分為七。
現在美國的另一大通訊商-Verizon(股票代號:VZ),
就是因為這次分割而生的。
但在台灣,要分拆中華電信,
就會因為最原始的資金是納稅人的錢,
而變得更複雜。
這樣的背景差異,無形中為中華電信增添了保護功用。

再加上,台灣的電信法規與美國不盡相同。
台灣的電信法規,
將所有電信事業分成「第一類」以及「第二類」。
第一類電信業者需要砸錢架設基地台和實體線路,
第二類電信業者,不用砸錢自己架設硬體,
只要跟第一類電信業者租就可以了。
所以乍看之下,第二類電信業者的成本很低。
可是如果有個財團很有錢,想要自己花錢架設硬體呢?
抱歉,不行。
因為要能成為第一類電信業者必須經政府核准才行。

這也是台灣電信三雄能寡占市場的原因,
因為有執照的只有少數幾間公司。

但美國不是...
美國在1996年的電信修法中,
刻意地將國內所有電信業者從獨佔導向自由競爭。
他們對於已經有競爭優勢的公司加上許多限制,
反而對於剛起步的小規模公司放寬門檻,
藉此讓整個電信市場變得更加競爭。
也因此,
美國的電信業龍頭並不像台灣的電信三雄這麼穩定能當作定存股。
台灣電信三雄股價是因為政府保護傘的關係,
等到政府的保護傘抽掉,
定存股的名稱也就一去不復返了。

這個星期的文章還喜歡嗎?
如果喜歡的話,
可以分享給其他朋友補充理財小資訊喔。
謝謝!
一週一篇,美股專欄需要更多朋友的支持。
台灣的電信三雄市場地位有很大的因素是政府所特許的,而美國政府並不希望有哪一家公司獨大的情況下,自由競爭之下,產業護城河就不明顯了。

或許您對更多美股文章有興趣
債券、股市、利率,今年投資不能不注意的三大風險
瑞郎風暴讓華爾街上演悲慘世界--破產人數持續增加
22歲賺到歐元市場的暴利,是奇蹟?抑或是危機?
快速入門美股工具,克服四項跨不出台股的錯誤心態
到底印夠了沒?美國才剛要收,現在輪歐洲開始印?

今日以前交給自己‧明日以後交給老天

$
0
0


「資金、想法、耐心、運氣」。

科斯托蘭尼的《一個投機者的告白》是筆者最愛的其中一本金融經典,經過多年時間,仍不時會拿出來反覆品味,想當初看到上述那四項投機要件的時候,沒有特別深的感觸,直到累積大量交易經驗後,才開始略懂其中內涵。

運氣

前述四項基本要件,最無法掌控的就是運氣。下面節錄部分相關內容。

「投資者當然也需要運氣。戰爭、自然災害、政局變動、新發明或騙局,都可能破壞投機的前提條件。例如,投資者把賭注押在生產減緩某種嚴重疾病,例如風濕病的製藥企業上,但過沒多入,一家和製藥企業競爭的生物工程企業,卻出人意料地發現治療風濕病的藥品,這時投資者的預測便永遠不會應驗。他的分析雖然正確,但治療藥品的發現徹底改變了前提條件,讓這條件變得毫無價值,這是他無法預知的。除了金錢、想法和耐心外,固執的投資者還需要運氣。」

「如果他總是一再缺乏最起碼的運氣,那麼總有一天他會對自己和自己的想法失去信心,也會因此再次失去耐心。」

運氣平順以上的操作者,永遠不會明白運氣不好是怎麼回事,這是夏蟲不可語冰的概念,除非親身經歷運氣不好,不然很容易忽視運氣在交易過程扮演的角色,甚至誤會成果都是經由自身的努力得來,全無運氣成分。

運氣不好是很弔詭的表達法,因為大部分的時候,其實是因為知的領域太薄弱,才會導致交易成果不如預期,此時將問題歸咎給運氣不好是不合理的,只有經過深度研究,交易過程遭遇非常態的買賣氣或事件影響,才會有運氣的問題。

當作足準備後,導致運氣差異的因素有兩個,念頭以及選擇,想將運氣成分壓到最低,自我覺察是必須的能力,最常見會感受運氣不好的地方,不外乎幾選一卻選錯的狀況,此時要自我覺察作最後決定的原因是甚麼,這個原因是否經過深度研究確實可用來作選擇,如果沒有,還不如不要選,切割資金分散投入來應對。

想法與耐心

如果運氣問題是無法控制的,那有甚麼方法可以讓交易成果在運氣偏差的狀態下依然力保不衰?這個答案其實在《一個投機者的告白》裡面也有提到,只是作者沒有直接將兩者連結起來,關鍵在操作甚麼樣中心思想的股票。

價值投資有個安全邊界的概念,追求的是倍數以上的報酬;彼得林區談的是十壘安打,就是漲十倍數的股票;科斯托蘭尼談的是有遠大願景的標的,書中談到的楊格債券甚至有百倍漲幅;這些中心思想的背後,其實遠不只利潤這麼簡單。

操作過程會感受運氣不好,除前述幾選一選錯的狀況外,大概就是觸發退場條件或是事態發展不如預期,而且頻率超乎尋常的高,此時勝率肯定會下降,從交易的三大主軸來思考,遭遇運氣的逆襲時,交易成果只剩益損比可以依靠。

從前述探討來看,追求高益損比不僅是單純考量交易報酬而已,同時也是在處理運氣不好所遭遇的窘境,這也解釋為何科斯托蘭尼會在書中談到「成功的投機家在100次交易中,獲利51次,虧損49次,他就靠這差數為生」,當交易成果俱備高度益損比期待的時候,關於勝率的問題就有比較好的承受力。

追求高度益損比絕對是需要想法的,而且這些想法要有經驗與研究作支持,單純的幻想與期待是不會有成果的,這些就是今日以前的內容要靠自己紮實地累積,當決定進場以後就要保持淡定,直到發生需要有所反應的資訊,再來評估要反應到哪個層級,完成高度益損比需要時間,操作者自然要有耐心。

圖意的優勢

操作者的耐心往往是在行情啟動前就被整理過程的高高低低磨光,結果自然無法在獲利過程堅持,比較常見的是在虧損狀態下堅持,解套就跑的比誰快,然後在行情開展後,再來想怎麼不稍微再堅持一下,其實答案很簡單,進場時點太早。

圖意的重點在架構和點位,架構的功效如同基本面看長程願景,點位的功效如同技術面看幾支K棒組合或指標,尋求適當的切點,除趨勢和點位外,還能從買賣交易真實結果看到商品的動能,而且還有大量的歷史資料可供研究。

圖意談的是K線圖的內涵,普遍市場在看K線圖依然流於方式或簡單的頂、底,沒有從買賣源點理解圖意展現的內涵,其實從圖意所導出的漲跌技術是塊寶藏,值得挖掘,想法、耐心能同時到位,還能解決運氣偏差的影響,功效卓越。

今日以前的交給自己,深度研究,用心地執行每筆交易,累積經驗,明日以後的無法掌握,只能交給老天,正所謂平順者是盡人事,聽天命,積極者則是盡人事以待天命,無論如何,盡人事都是必須的,共勉。

馬丁格爾(Martingale)的神蹟 -- 輪盤必勝玩法模擬!?

$
0
0
如果訪間流傳一種"必勝"的博弈玩法,大概就是馬丁格爾(Martingale)了。這個神奇的賭博方式向你保證絕對不會輸,想必許多賭徒都有討論過。不止賭徒,在交易上,也有一部份粉絲鍾情於這種玩法。

本篇我們實際模擬輪盤賭局,驗證一下Martingale是否真是如此神奇。在介紹Martingale之前,我們先介紹輪盤的基本玩法:賭大小、紅黑、奇偶。

舉歐式輪盤為例,共有0, 1, 2, 3, ..., 34, 35, 36,共37個數字。0是綠色(如首圖所示);從1開始到36,紅黑與奇偶相間;1~18是小,19~36是大。

因此,賭大小、紅黑、奇偶的的勝率為18/37=48.64865%,賠率為1。賠率為1的意思是押1枚籌碼,贏了可以淨賺1枚,也就是拿回2枚 (含原先押的1枚)。

馬丁格爾(Martingale)必勝策略

策略:從1枚籌碼開始下注。贏了繼續投注1枚,輸了加倍籌碼下注。

如果贏,那很好,可以穩穩淨賺1枚籌碼,且下次繼續投注押1枚。

如果輸,則加倍輸掉的籌碼,下注。例如這次輸掉8枚籌碼,下次就押16枚籌碼。

舉例來說,如果第1次輸,輸掉一枚籌碼,加倍下注後就押2枚籌碼。贏的話可淨贏得2枚籌碼(也就是共拿回4枚),不僅把之前輸掉的1枚籌碼也贏回來,還倒贏1枚籌碼。

如果連輸2次,下次加倍下注,也就是押 4枚籌碼。贏的話可贏得4枚籌碼(拿回8枚),把之前輸掉的1+2(=3)枚籌碼也贏回來,還倒贏1枚籌碼。

如果連輸3次,下次加倍下注,共8枚籌碼。贏的話可贏得8枚籌碼(收回16枚),把之前輸掉的1+2+4(=7)枚籌碼也贏回來,還倒贏1枚籌碼。
...

如果連輸n次,下次加倍下注,共2^n枚籌碼。贏的話可贏得2^n枚籌碼(收回2*2^n枚),把之前輸掉的1+2+4+...+2^(n-1) (=(2^n)-1)枚籌碼也贏回來,還倒贏1枚籌碼。

如此推論下來,遇到連輸,只要撐到贏的那一次,便可把過去所有輸的籌碼一次贏回來。必勝,這就是聖盃,你認同嗎?

網路上找的到許多馬丁格爾損益的理論分析。牧清華實在懶得計算,於是實際跑實驗模擬一下。反正就是勝率18/37=48.64865%,賠率為1的賭局,不難實作。

我們假設有100枚籌碼,最多玩1000次就離場。為了避免輸光,一旦籌碼數少於下次該押的籌碼數就離場。舉例來說,目前籌碼數為51枚,遇到連輸6次,根據Martingale應該要押2^6=64枚,但因為手上只有51枚,於是我們選擇離場退場。(也就是輸了了49枚籌碼,離場賭場)

下圖是某一次模擬的結果,最後為604枚籌碼(淨賺504枚),玩1000次後還活著,安全離場。


其中發生最危險的當屬圖中最長的那段下殺(最後那根)。那是曾經連續輸七次,也就是遭遇了-1, -2, -4, -8, -16, -32, -64, -128 的虧損,幸運的是在第九次下注256枚籌碼,贏了! 且把過去累計七次的虧損一次贏回來,還倒贏1枚。

然而,並非所有的Martingale玩法都這麼幸運,能撐到第1000次安全離場。很多情況是像下面這樣,玩不到1000次。以下圖為例,在玩到第439次時,開始發生連續虧損  -1, -2, -4, -8, -16, -32, -64, -128連續七次的虧損,使得籌碼個數只剩下66枚,無法在壓下一次的加倍下注256枚,因此被迫離場。


上述的結局還好,至少撐了400多回合。下圖的情境,在第53次的時候開始發生連續虧損: -1, -2, -4, -8, -16, -32 共六次,這六次虧損的結果,就讓籌碼只剩下60枚,無法再下注壓加倍的比例64枚,因而提早被迫離場。


我們因此好奇一個問題。100枚籌碼,用Martingale方式玩,能在1000次後安全離場(賺錢)的機會有多少!?

根據我們模擬100,000次的結果,約4.24%的機率能夠安全過關。換句話說,有95.76%是會提早在1000次前出局結束的! 詳細分佈圖如下:


這100,000次模擬,數據如下:

在100次內離場的有50319次(50.32%);
在101~200次離場的有18849次(18.85%);
在201~300次離場的有11407次(11.41%);
在301~400次離場的有4674次(4.67%);
在401~500次離場的有3133次(3.13%);
在501~600次離場的有2436次(2.44%);
在601~700次離場的有2023次(2.02%);
在701~800次離場的有1569次(1.57%);
在801~900次離場的有807次(0.81%);
在901~999次離場的有547次 (0.55%);

重點是,滿1000次後獲利離場的有4236次,只有小小的4.24%的機會。看來輪盤使用martingale的下注方式,並不那麼可行。

稍稍提高勝率會如何!?

如果我們將勝率從18/37提高到19/37,那實驗結果會大不同!

根據我們模擬100,000次的結果,約11.49%會安全過關,也就是在1000次結束後是確實獲利的。換句話說,有88.51%是會提早賠錢出局! 詳細分佈圖如下:


這100,000次模擬,實際的統計如下

在100次內離場的有39758次(39.75%);
在101~200次離場的有17495次(17.49%);
在201~300次離場的有11914次(11.91%);
在301~400次離場的有4995次(4.99%);
在401~500次離場的有3932次(3.93%);
在501~600次離場的有3235次(3.23%);
在601~700次離場的有2845次(2.84%);
在701~800次離場的有2267次(2.26%);
在801~900次離場的有1117次(1.17%);
在901~999次離場的有949次 (0.95%);

滿1000次後獲利離場的有11493次(11.49%)

想看看,不過從18/37的勝率提高到19/37,安全離場的機率就從4.24%提高到11.49%,整整提高了將近3倍。

籌碼加倍會如何!?

除了提高勝率外,我們也可將初始籌碼加倍,從200枚開始賭,在19/37的勝率下,損益分布如下:


這100,000次模擬,實際的統計如下

在100次內離場的有27480次(27.8%);
在101~200次離場的有12019次(12.02%);
在201~300次離場的有9154次(9.15%);
在301~400次離場的有7661次(7.61%);
在401~500次離場的有6619次(6.62%);
在501~600次離場的有5284次(5.28%);
在601~700次離場的有2723次(2.72%);
在701~800次離場的有2150次(2.15%);
在801~900次離場的有2032次(2.03%);
在901~999次離場的有1864次 (1.86%);
滿1000次後獲利離場的有23014次(23.01%)

賺錢離場(滿1000次)的機率幾乎是100枚籌碼的整整兩倍。由此可以知道籌碼多寡與與賺錢離場的比例,幾乎是呈正比!

由上述兩個範例可知,要增加賺錢離場的機率,勝率似乎比籌碼來的更具有影響力!

馬丁格爾變形: 連輸三次就停損--重新開始!

探究馬丁格爾最後失敗的原因,就是當連損次數到來,我們無法承受倍數壓住的鉅額虧損。為了此點,我們改良馬丁格爾。舉例來說,為了避免連輸的鉅額損失,我們設定在連輸三次後,就不再加倍下注,依然從1枚籌碼開始。

下面是某一次賺錢的模擬,很辛苦地撐到第1000局後,淨獲利50枚籌碼(拿回150枚)。



下圖是某一次虧損的例子,在經歷了1000次賭局後,最後淨虧損19枚籌碼(拿回81枚)


當然,也有撐不到1000場賭局的情況,如下圖。在玩到第346次的時候,籌碼只剩下3枚,可是已經連輸三次,無法在下第三次的4枚籌碼,因此被迫離場。


從上面幾個模擬例圖來看,馬丁格爾停損玩法似乎沒有明顯的圖形特徵。可能一路就連續虧損到結束,也可能上上下下到最後獲利離場。不像傳統馬丁格爾策略,一路穩定向上,雖然偶爾遇到地震鴻溝,但只要撐到贏的那一次,就全部回來。

馬丁格爾不怕鴻溝,只怕遇到大地震,一次全毀! 這樣的豪賭式的風險管控,似乎不是正確的交易之道。

星期五;一天一錠,效果一定,歡迎訂閱「幣圖誌Bituzi電子報」

在交易上,勝率不固定,賠率不固定,是否能把Martingale套用上去!? 

漲跌幅 10% 後的交易

$
0
0


台股漲跌幅限制自 6/1 起由原先的百分之七上調為百分之十,為市場注入一絲活水,周轉率活化的緣故有助於成交量提升,許多趨勢強勁的股票能夠獲得多餘 3% 交易空間,也可能使法人成交比重增加。更寬鬆的限制範圍同時增添了鎖單風險,市場上對於這樣的公平性與可期的成交量成長無不喝采。但如此一個根本性的市場質變究竟為交易者帶來了甚麼?除了近期市場普遍存在的主觀分析外,量化分析也提供給技術分析交易者了解新規則下的契機與風險。人們的交易經驗來自於對市場的長期觀察,市場特徵除了受到參與者的策略均值影響外,遊戲規則也是市場交易行為的源頭。本篇文章以大量市場特徵統計的方式解釋漲跌幅限制放寬後的變化。

最顯而易見的是 ATR ( Average True Range ) 等等用以估算每日或每根 K 棒擺盪幅度的指標數值會較過往有所增加。以近三年日均 ATR 約為指數的 0.8% ~ 1.2% 之間來說 ( 均值 1.0% ),新的機制到底為它造成多少程度的影響,這關乎當沖、波段等策略所應該進行的調整方式,包括部位的市場曝險程度幾算,以及系統所採用停利停損等行為的關鍵數值。所有原始策略參數都將受到新遊戲的影響,因為交易者難以靜候數個月或數年之久,待慢慢了解市場的新形態後再重新回歸。

我們首先將台指過去的歷史資料採簡易統計法則歸納出市場常態行為後,再把資料延伸模擬至 10,000 個交易日 ( 40 yrs ),再回調成符合過去三年內 ATR 樣本均值介於 0.8% ~ 1.2% 的區間模型。將原本統計規則的漲跌幅由 7% 調升至 10% 後,可得此一萬筆的模擬資料的新數值,新數值所反應的是漲跌幅限制放寬後的市場行為理論值。由於樣本數大,若無其他因此單一變數隨之衍生的其他變數,理論值將相當貼近市場新形態。此一萬筆模擬資料的每日 ATR 多數樣本落在 0.95% ~ 1.43% 間,均值為 1.19%。

較大的震盪幅度意味新市場為所有人帶來了更多的獲利機會與對等的風險,對於一個沒有自適性及穿透性的系統來說,1.19 是一個可參考用於調整固定參數的比例。假設原本一套簡易的交易系統停利數值 A、停損數值 B,搭配海龜的基本 position sizing 公式以 ATR 作為分母計算的交易策略,停利與停損幅度應為原本的 119%,海龜公式則需維持不變,才能以同樣的風險承受度繼續在市場中運行。

除了 ATR 之外,每日漲跌幅度也因制度改變而有所變動。同上,過去三年間的每日漲跌幅多數樣本落於 ±0.5% ~ ±0.7% 間,均值 ±0.6%。在此一萬個交易日模擬漲跌幅限制放寬後的情況,漲跌幅多數樣本區間理論值為 ±0.6% ~ ±0.84% 間,均值 ±0.72%。比較原先 7% 與放寬漲跌幅限制 10% 的市場,兩者理論漲跌幅與理論 ATR 間的關係,前者與後者的比值皆約 0.6,但重要的是比例雖相同,差值卻增加不少。舉例來說,以台指 9000 點為例,原始的 ATR 均值為 90、漲跌幅均值 54,當新規則套入市場後,ATR 均值成為 107、漲跌幅均值升上 65。換句話說,每日的非真實路徑在 9000 點時為 36、新規則 ( 漲跌幅限制 from 7% to 10% ) 下理論值成為 42,上漲幅度達 16.6%,亦即對於順勢策略有相當大的不利,因為在風險與獲利對等的成長的形況下,雜訊的絕對值卻大幅增加,增添了盤中趨勢跟隨的難度。

漲跌幅限制放寬後,對於多數順勢系統是較為不利的。

台股漲跌幅由 7% 放寬至 10%,交易者必須瞭解伴隨而來的獲利期望值與風險如何變化,並採取適當的應對方式。從理論模型的模擬中可以觀察出新市場在許多不同面向的新表現。



《 本文由 PROG 璞格交易團隊提供 》

開發商品的交易系統 - 基礎篇 [42]變動率(ROC)

$
0
0



變動率(Rate of change,ROC)是由當天的股價與一定的天數之前的某一天股價比較,其變動速度的大小,來反映股票市場變動的快慢程度。
1、ROC的參數
ROC中只含一個參數,那就是究竟是同多少天之前的股價進行比較,這個天數N就是參數。
參數的含義其實反映了相比較的股價離現在時間上的遠近。N越大,距現在越遠。N選得太大,離得太遠,對於股價的預測可能沒有什麼指導意義。N選得太小,離得太近,對預測也可能沒有什麼指導意義。參數N應該選多少,這與個人的習慣有關,不能一概而論。目前,市場上流行的是N=5和N=10等幾種。

ROC的應用法則
根據ROC的特性,我們可以按以下的法則正確地應用ROC。為了更好地應用ROC,我們還引入了另一個技術指標──ROCAVG(ROCR的移動平均)。

1) 從ROC的取值方面
ROC自上而下跌破0,是賣出信號。反之,ROC自下而上穿過0,是買進信號。這是由ROC描述股價變動速度的特性而定的。

2) 從ROC與ROCAVG的相對取值方面
後者是前者的移動平均,這兩個指標的關係就如股價與MA的關係一樣,正是由於這個原因,ROC上穿ROCAVG並且ROC為正值時,是買入信號。同理,ROC下穿ROCAVG並且ROC為負值時,是賣出信號。

3) 從ROC與股價的背離方面
ROC有領先於股價的特性,所以有如下的法則。
如果從高向低ROC曲線出現兩個依次下降的峰,而此時,股價卻出現新的高峰。這就是背離,是賣出的信號。同理,ROC從低向高形成依次上升的兩個谷,而此時,股價卻出現了新的低谷。這是買入信號。



{系統參數與變數}
input:EntryType(1),ExitType(1);
inputs:NBarL(10),NBarS(26),TradeProfit(0.055),TradeStopLoss(0.057),ATRs_L(12.7),ATRs_S(4.6);
vars: IsBalanceDay(False),MP(0),PF(0),PL(0);

inputs: Length1(3),R2(2.3),R3(2.2),HighBar(3),LowBar(3);
Vars:Price(0),Length2(5),Length3(7),MyROC(0);

MP = MarketPosition ;
if DAYofMonth(Date) > 14 and DAYofMonth(Date) < 22 and DAYofWeek(Date)= 3 then isBalanceDay = True else isBalanceDay =False ;

PF = AvgPrice*TradeProfit ;
PL = AvgPrice*TradeStopLoss ;

{ 利用短中長週期平均值來建立較均化的變動率}
Price = Close ;
Length2 = IntPortion(Length1 * R2) ;
Length3 = IntPortion(Length2 * R3) ;

MyROC = (RateofChange(Price, Length1) + RateofChange(Price, Length2) + RateofChange(Price, Length3))/3;

{ MACD 作為趨勢方向確認 }
Value2 = Macd(Close,12,26) ;

{ 當變動率突破其長週期均值,且 MACD在零軸上,以最近高點突破進場}
if MP <> 1 and MyROC Cross over Average(MyROC,Length3) and Value2 > 0 then buy next bar at Highest(High,Length3) stop ;

{ 當變動率跌破其長週期均值,且 MACD在零軸下,以最近低點跌破進場}
if MP <> -1 and MyROC Cross under Average(MyROC,Length3) and Value2 < 0 then sell next bar at Lowest(Low,Length3) stop;

if ExitType = 1 then SetStopLoss(PL * BigPointValue) ;

if ExitType = 2 then Begin
SetStopLoss(PL * BigPointValue) ; s
etProfitTarget(PF * BigPointValue) ;
end;

if ExitType = 3 then Begin
if MP > 0 and BarsSinceEntry = NBarL then ExitLong next bar at Market ;
if MP < 0 and BarsSinceEntry = NBarS then ExitShort next bar at Market ;
end;

if ExitType = 4 then Begin
SetStopLoss(PL * BigPointValue) ;
setProfitTarget(PF * BigPointValue) ;
if MP > 0 and BarsSinceEntry = NBarL then {Sell } ExitLong next bar at Market ;
if MP < 0 and BarsSinceEntry = NBarS then {Buy} ExitShort next bar at Market ;
end;

if IsBalanceDay or date = 1150224 then setExitonClose ;

台指期 30 min K 多空留倉 交易週期 2005/2/1~ 2015/1/31 交易成本 1200



加上如意多空網台指期30 min K 多空留倉 交易週期 2005/2/1~ 2015/1/31 交易成本 1200



從LARS KESTNER所著的 [ QUANTITATIVE TRADING STRATEGIES]移動平均匯合方法(moving average confluence method)交易系統,我們可以衍生應用的思考模式為透過短中長不同週期的數值組合訊號,相較於單純的計算基礎將會有更佳的表現。

累積財富的領航員--複利,穩定且持續的巨大力量

$
0
0
每個人在一開始接觸投資的時候,
總是會思考「股市上下起伏一定能預測」,
所以要怎麼「判斷漲跌」呢?
實際上,我們很難去精準判斷股市的漲跌,
甚至可以說難如登天。

而不管是基本面、技術面、籌碼面、消息面,
都非常的廣泛而雜亂,
到底要研究哪一個才能精準的把股市提款密碼找出來,
這幾乎是每一個初學者心中的夢想。

因為科學的進步,
我們能夠精確的預知隔日的氣溫報告,
雖然偶爾還是會有失準,
不過已經作到相當高的準確度。

在更早的年代,或許不知道隔天的正確氣溫,
但是四季的變化,衍生了不同的節氣。
而有了農民曆這個工具。


畢德歐夫想要表達的是:
「我們或許不知道每日的股市漲幅。
但我們可以判斷現在是多頭抑或是空頭。」

「我們可能不知道明天清晨的溫度,
但我們肯定知道在夏季中,正中午平均氣溫將高達28度以上。
甚至高達30度以上。」

我們是來市場中獲利的,
只要能順著趨勢走,賺多或者賺少就是另一門課題。
至少你不會逆勢加碼、虧損後持續攤平!

就像是今晚沒看氣象預報,你也不會在炎熱的夏季,
穿上厚重的羽絨外套一樣,自然也不會熱到中暑。
因為你只要穿著短袖T-shirt,
頂多再多帶一件薄襯衫,這樣你就能舒服的出外逛街吃飯。

投資莽撞的進出只是賺到了快感

沒有準則、又不會運用的結果,
就是不斷的賺賺賠賠、賠賠賺賺。
花了大把時間,卻幾乎是做白工。

我們每個人在剛踏進股市的時候,
總會這樣持續了好幾個月,
每天都在狂喜和挫敗間擺盪。

終於有一天,一個念頭閃過腦海:
有什麼方法是能一以貫之,徹頭徹尾適用的呢?
有什麼道理是能讓錢變多,而且絕對正確的呢?
我想到:「複利」

複利,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詞。
「複利是人類第八大奇蹟」、「複利威力勝過原子彈」
等熟悉的名言更是不用多提。
而讓資產複利倍增、能用錢來滾錢,
也是投資人的共同願景。

可惜的是,複利卻淪為保險的行銷話術、推銷技巧。
很多的業務人員,紛紛用這名詞誘騙投資新手。
以為只要每個月不停的把錢投入保單或基金之中。
就能源源不絕的創造獲利!

那麼,複利在股市中,真的做得到嗎?
應該說利用「成熟透明的市場」並且搭配「全球資產配置」。
這樣絕對可以做得到。

而這樣的條件下,美國股市就是不二之選。

因為美股是全世界最巨大的資本市場,
極難被人為操控。
所以當趨勢一漲起來,或一跌下去,
都會是個長期且持續的過程

如此一來,我們就能透過系統化的進出場方式,
和有紀律的執行,來掌握美股的大波段,
進而產生複利。

只是,這不會是每年穩穩10%的過程,
而更像是去年5%、今年30%、明年-3%的狀況,
起伏更大。

輸贏不是加減--而是乘與除

該怎麼在真實股市中創造複利效果呢?
我們可以先探討一個問題:
我有100塊,虧損20%,剩下80塊。
這80塊要獲利多少才能回到100塊呢?
並不是20%,而是再獲利25%
(100 / 80 = 1.25 )

我們生活中常用的數學,都是加跟減。
也就是花掉10塊錢,再賺10塊錢就回復了。
所以當虧損20%時,
直覺上會認為:只要獲利20%就能回本。

但投資的盈虧卻是乘跟除,概念跟加減不一樣。
所以當虧損越大時,需要彌補的獲利反而更多

我們可以繼續延伸下去:
100塊虧損30%,剩下70塊;
70塊要獲利42.8%才能重回100塊;

而100塊虧損50%,剩下50塊;
50塊則要獲利100%,才能恢復原本的100塊。
要能讓錢滾錢,得先有多出來的錢。
如果沒有多出的錢,反而僅有剩餘的錢,
那剩餘的錢就只能忙著挽救虧損,
沒有餘力去生多餘的錢。

所以,要創造複利的第一原則:嚴格停損!
而且當沒有把握時,別碰!
寧可因為猶疑而沒有獲利,
也別因為貿然進場而虧損。
這個可怕的殺手就是「盤整盤」。

無謂的買賣進出,只是不斷削減你的資本」。

第二個問題,
如果我有100塊,拿去投資在積極的標的。
去年操作很順,賺40%,今年手氣不佳,虧20%,
這樣今年底會變成多少?
答案是:100x1.4 x 0.8 = 112。
兩年下來獲利12%。

而如果這100塊,
改配置在較穩健、波動較小的標的,
因此去年沒有大賺40%,反而只賺10%,
但今年也因此避開虧損,小賺了5%。
這樣今年年底會變成多少?
答案是:100 x 1.1 x 1.05 = 115.5
兩年下來獲利15.5%。
比前者還要多。

10%和5%的報酬率,
跟40%相比,像白開水一般平淡。
但如果為了獲利40%,而去承擔虧損20%的風險,
那麼,穩健的做法反而比較有利。
原因跟前者一樣,因為盈虧的計算是乘跟除,
所以一開始的大賺(獲利40%),不但沒有幫忙生錢,反而還跟著一起虧錢。

所以,與其追求短時間的高報酬,
然後負擔可能大賠的風險,
不如先專注於降低風險,再想辦法提高報酬。

其實,所有好的投資系統,都是在創造複利報酬。
巴菲特的價值投資法如此;
成功的順勢交易系統也是如此。

彼得林區也認為市場有效率理論是荒唐的,
因為市場永遠不可能是最有效率的,
所以才存在著獲取利潤的機會。

不斷的大賺小賠,
久而久之複利就能讓第一桶金變成真正的財富。
當然如果連第一桶金都還沒有存起來的人,
真的必須下定決定先累積一些本錢,
我們不會告訴你只用幾千元就可以創造幾百萬的財富,
因為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相反的,如果在資本市場中你缺乏銀彈,
那你在一開始就輸了,不是嗎?
在你認識財富之前,可以先試著學會認識自己
以下三種群眾不適合這個活動
第一、想索取股票明牌的人
第二、技術分析線圖狂熱者
第三、以為參加完活動就能憑空賺到第一桶金

如果讀者屬於上述三者其中之一,
很抱歉,本活動可能不適合您來學習。

我們只能一步步的教您了解美股市場,
如何找到適合你的好公司,布局全球的市場。

分享好用的小工具、
以及畢德歐夫親手製作的不二實戰心法。

2015年下半年美股領航員活動即將開始,
這次錯過就等明年了。
想要獲取更多的報名資訊,
歡迎索取「美股領航員活動」報名資料https://goo.gl/BpjzuS

複利,是資產倍增的關鍵。只要能透過全球資產配置,盡可能地控制虧損,讓獲利奔跑,就能發揮複利的威力。

或許您對更多美股文章有興趣
債券、股市、利率,今年投資不能不注意的三大風險
瑞郎風暴讓華爾街上演悲慘世界--破產人數持續增加
22歲賺到歐元市場的暴利,是奇蹟?抑或是危機?
快速入門美股工具,克服四項跨不出台股的錯誤心態
到底印夠了沒?美國才剛要收,現在輪歐洲開始印?

從廣積的行情認識K線圖的架構‧點位

$
0
0


參與金融市場買賣交易,有個大家都知道的秘密:資訊領先者的存在性,無論是主力或是內線吸引的外圍,當進場賣賣交易的時候,就會在K線圖上面留下動作的軌跡,這些買賣交易的軌跡是最真實的結果,從真實結果開始研究才能最接近漲跌的核心。

周日線圖

廣積(8050)的周日線圖@2015.06.05


上圖為廣積(8050)的周日線圖,上面是日線,下面是周線。

從廣積的周線圖可以看到,2015年二月中旬買氣湧入推升價位,此漲遇2014年八月的密集卻能直接摜穿,買氣相當強勢,挑戰至2014年六月的密集作結束,從結果來看相當順暢,成就周漲段AB,爾後進入橫向組力量。

從日線圖來看,這股力量組合同時是設計給空頭的陷阱,朝跌邊完成力量,卻有買氣湧入,快速將價位收回整理區間內,此時需有警覺買氣依舊旺盛,俱備延伸續漲的期待,基本目標可動用K線圖段對段的測幅方法來推敲。

A:52.6;
B:71.0;
C:60.6;

周漲段AB的幅度為18.4,從C價往上加可得段對段的基本目標79,從周收的成果來看,D為79.2,僅滿足基本目標,但CD僅四周,AB是八周,段對段有傷漲,搭配天時不佳,短暫作結束並不算過分,接下來談點位。

時刻線圖

廣積(8050)的時刻線圖@2015.06.05


上圖為廣積(8050)的時刻線圖,上面是時線,下面是刻線。

從廣積的刻線圖可以看到,L有密集,2015.06.01流程跌至此位有買氣,買點落在註記E的位置,刻收68.6,倒線設在66.5,此價俱備買賣意的內涵,它日再來解釋,本篇著重於段對段的測幅,按前述目標79.0可得到:

虧損為:68.6 - 66.5 = 2.1
利潤為:79.0 - 68.6 = 10.4

簡單換算益損比約五倍,即使精算交易成本也有近四倍,原則益損比在三倍以上就有操作的價值,藉此行情介紹段對段測幅與益損比的基礎思維,評估行情品質是操作的重點,好的品質能讓交易成果上天堂,差的品質會讓交易變得很辛苦。

選股‧操作

選股的重點在技術架構,操作的重點在技巧點位,互動俱備買賣源點的倒線位,換算倒線值得到張數,當技術、技巧、資金法同步到位,按模型執行加碼、操作逆勢單、退場,可有效消除運氣成份的干擾,進出有據,內在自然平靜。

沒有買賣意作基礎的K線知識將失去靈魂,如同行屍走肉,俱備買賣源點的圖意展現則是活靈活現,充滿意象而且能讓進退有據。

價格比例濾鏡

$
0
0


交易者常發的虧損其中一項來自上漲突破高點與下跌突破低點後的價平震盪,此期間內做無謂的翻單失敗率很高。若這種震盪盤整區間過大,容易造成大幅損失。

以近期新加坡交易所的 A50 指數為例,價格自 2014 年 12 月突破 8000 後一路上升至目前約 14500,在此上漲期間內市場承受了多次單日大跌,但此種下跌過程中的放空相對較不容易獲利,尤其對於波段系統而言。交易者會陷入對指標與主觀判斷的兩難,前者是因價格上漲迅速,帶動均線等指標值快速重新定位在上方區間,導致在不足以影響趨勢性的跌幅下造成指標錯誤反轉。這種情況常出現於股價或商品價格創下歷史新高或新低後不久,無謂翻單造成交易損失。


若我們將現價與過去一段時間內的最高價格或最低價格做比例計算,則可以避免上述失誤。以過去一段有效時間內的最高價格作為 100% 基準,若現價除以最高價的百分比仍偏高時,忽略部位翻轉訊號,或可採當價格比例與指標呈反向時空手,反之亦然。

價格突破後的走勢難免有回檔,使用一個簡易的量化值給予系統自主判定目前價格是否仍屬於高、低檔水位,作為部位方向判斷的進一層濾鏡,可避免無謂的交易損失。



《 本文由 PROG 璞格交易團隊提供 》
Viewing all 1359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