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某次參加喜宴,因為遲到被安排與一群互不認識的朋友共桌。鄰座某大哥聽到我的地產顧問身分後,開始大聲暢談他去年如何與建商合作,一次訂購林口某建案十幾戶造成熱銷後,再配合建商調價後逐梯次出售,當場大賺上百萬。
正當他談得眉飛色舞,沒想到同桌斜對面坐著一對年輕夫婦,一臉鐵青瞪著他,年輕的太太不客氣地說:「就是有你們這種敗類,才讓我們年輕人買不到房子。」
這位大哥聽到一愣,心想這位年輕太太火氣怎麼這麼大。
年輕的丈夫憤恨地說:「我們現在就住在你說的那個建案裡,而且是用你兩倍的價格才買到的!」
房地產原本是一個投資理財的好工具,我們買的壽險保單,也得靠壽險法人再投資不動產取得穩定收益,才得以保障壽險的金額理賠或贖回。
可惜的是,許多投機的房地產「投資客」,將自己的利益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因此才造成社會及政府對房地產投資的負面觀感,連連祭出許多打房政策,限制許多房地產投資行為。
但是,在物價飛漲薪水不漲的年代,除非抱定決心用犧牲健康換取更多工作機會與金錢外,我們仍應該努力追求財務自由的人生。
無可厚非,房地產是邁向財務自由的好途徑。那麼,是否得因此也加入「投資客」的行列?
其實,你可以選擇當一個房地產「投資家」。
什麼是房地產「投資家」?跟「投資客」的分別在哪裡呢?
紅色子房曾請教了許多資深房地產投資大老及前輩們,大家的結論都有異曲同工之妙,認為「有格局」跟「有團隊」是投資家與投資客最大的不同點。
朋友J及N夫妻,是參加我的「房地產創新構想交流會」認識的夥伴。兩人原本都是在外商公司上班的高階主管,約在三年前決定實踐羅伯特.清崎的「富爸爸理論」,告別E象限(Employee)的僱員身分,轉向從B象限(Business)企業身分及I象限(Investment)投資身分,追求真正的財務自由。
丈夫J比較外向,因此選擇闖蕩直銷業,年近五十仍保持健朗的他,以分享愛用者的心情,搭配以前豐富的人脈,迅速累積數百個支持者下線。年紀小丈夫十歲的妻子N比較內向,但是對於房地產情有獨鍾。N這幾年主動追求地產投資新知,開始把老舊公寓改建套房隔間收租,隔出將近10%的年收益,連親友都投資她進行隔套收租,目前管理超過30間套房,兩人每月穩定淨收益已達到財務自由的生活境界。而且,房地產的收入大大超過直銷的收入。
N是我的忠實讀者,當時她參加我的房地產創新構想交流會,是想再進一步提升房地產投資的層次。
見面以後,由於我剛好也在籌備十月份開課的房地產新世代投資家課程,我建議她可以思考提升為「投資家」的層次:從房地產投資去擴大格局,與優質團隊合作,讓房地產同時成為具備可收益的「事業」Business,並用這樣的Business增加他人就業機會。
如果以羅伯特.清崎「富爸爸理論」的E、S、B、I四象限表來看,我們投資房地產仍可以保留在象限右側,但是也增加象限左側的他人工作機會。
具有行動力的N一點就通,從她管理眾多套房以及喜歡自助旅行的經驗,決定擴大格局,找優質團隊來投資開發平價背包客棧旅社,同時跨足旅館事業。
讀者學到什麼嗎?
因為「擴大格局」,才能讓房地產投資更穩定收益且成長;有「優質團隊」管理,才能注入房地產最高坪效的收益表現,並且增加地區就業機會。
「擴大格局」有很多種面向:比如從原本短期操作,擴大到以十年格局來看投資案;原本只著重某一層老舊公寓改建,擴大到募集資金改建整棟建築;原本只法拍到一戶小店面,擴大整合空置店面並與鄰居商家社區合作打造特色商店街。
「優質團隊」就更為重要:要有金融財務背景的團隊成員,幫你打點所有資金調度運用及相關稅賦;要有業務整合背景的團隊成員,幫你獲得最高的租金穩定現金流;要有地產專業背景的團隊成員,除了現有物業管理外,也幫忙評估規劃下一個投資案。
投資家有團隊輔助永續成長,這樣的賺得錢才會長長久久,同時經得起房市空頭時期的挑戰。
而且,當房地產投資變成一種成長的Business,同時帶來地方繁榮與都市空間美化再造;你會發現,以前做住宅建案短線炒房,是一件多麼無聊的事。
本專文刊登於 好房HouseFun 雜誌 2013年九月號